长城网石家庄1月22日讯(冯素琴 程行 申卫霞) “每月拿上身份证、养老保险存折到镇上的邮政储蓄划卡支取;平日里经常的到村里的卫生室免费量量血压测测血糖,有病及时治疗,没病卫生员告诉些饮食注意事项。”说起眼下的日子,家住行唐县东杨庄村的孙大爷满脸幸福的说,“俺今年脑梗住了三次院,治疗及时,没落下什么后遗症,住院报销了3000多块钱。”
据悉,行唐县将更多财力向民生倾斜,尤其把改善群众健康作为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一个重要项目来抓。像孙大爷这样,一张张“民生大单”撑起了百姓幸福“无忧伞”。
一套健康档案 健康有保障
“少吃油腻和甜食,吃饭吃八成饱,注意劳逸结合,饭后最好在村里溜达溜达。”1月20日,在行唐县龙州镇王七里峰村的王宝玉家里,该镇的卫生人员给他测完血糖,将这次测量结果和相关情况填写在他的个人健康档案中,像往常一样嘱咐道,今年75岁的王宝玉边听边连连点头。
据了解,王宝玉10年前就患上了糖尿病,但一直以来只是觉得不舒服了才去找医生看,症状减轻了就停药,由于得不到系统的治疗,病情越来越重。自2010年村卫生室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以来,王宝玉每年可以得到一次系统的免费全身体检和四次慢性病随访,并进行一次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和四次以上的血糖检查,根据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科学治疗。目前,他的病情控制得很好。
“如今,咱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有了健康档案,每年能享受一次免费体检,还有卫生员经常免费来给测血糖,告诉一些生活提示,要不,咱哪懂得这些常识啊,病情也不会控制得这么好!”王宝玉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不只是王宝玉,行唐县40.94万名农村居民都建立了自己的健康档案。对查出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卫生室都有专门的随访和健康干预治疗计划。
一本新农合 看病解忧愁
行唐县南桥镇河合村的张小三去年患病住院花去医疗费5.4万余元,按照新农合有关政策,有关部门为他报销了2万多元。“要不是新农合,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找谁筹这么多钱!”对新农合张小三心存感激。
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施后,行唐县已经有35.35万名农村群众拥有了医疗保障,农民小病拖着看、大病住不起院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行唐县是石家庄市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行唐县率先推动药物制度改革,从2012年5月31日开始,该县15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群众让利479.67万元。着眼医疗惠民,该县投资5100万元的县医院综合病房楼正式投用,15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投资1731万元高标准建成的287个村卫生室全部投用,初步实现了“健康档案有人建、预防保健有人管、小病能够及时看、大病帮着转医院”。
截至目前,行唐县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49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46%,2012年农民医疗总花费19521.35万元,为84.6172人(次)补偿10228.02万元,其中为35060人(次)报销住院医药费9035.51万元,为686人(次)补偿大病医疗费294.19万元,较好解决了农民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
一份养老金 幸福过晚年
近日,记者走进行唐县解家庄村康大爷家,一种过年的气氛扑面而来。老两口正忙着做豆腐,一大锅烧开的豆浆点上卤,形成一块块白白嫩嫩的豆腐脑……
今年65岁的康大爷是乡镇企业的退休职工,月月有养老金。这几年,养老金不断在增长,康大爷的日子也越过越滋润。康大爷的老伴今年68岁,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2011年,通过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她也拿到了每月55元的养老金。从没拿过“工资”的老人开心不已。
距离蛇年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老两口已开始置办年货了。“现在我们收入增多了,能自己置办的东西都自己置办好了,不用儿女们操心了。”翟大爷美滋滋地说。
据悉,行唐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石家庄市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任务,该县19.8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93.5%,每月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每人发放55元基本养老金,共发放各类保险金1.36亿元,发放低保、五保等各类救助资金2516.6万元,保障困难群众5800户9347人,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17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