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建设年】“带着嫁妆驻村”的帮扶队长
长城网2月25日讯(张世豪 高晓辉)都说乡下人“土气”,可是在祭立怀看来,却格外偏爱这“土气”的乡村与农民。他常常说:“只有身心接受与认可这‘土气’的环境才能使‘接地气’有形更有魂。” 2012年,他受省纪委指派,帮扶位于黄河古道冲积而成素有沙丘之称的邢台广宗县,并定点在该县板台集村和伏城村。 “带着嫁妆驻村”的帮扶队长 早在2012年3月份,刚接到任命通知,祭立怀就开始了解帮扶村的情况,并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帮扶那里的乡亲。 他首先向上一届驻该县帮扶人员了解情况,学习帮扶工作经验;他主动“微服私访”,提前勘察两个村。 2012年4月的一个周日,河北中南部下了罕见大雨,望着窗外不停的雨珠,他在家里呆不住了,他担心:这么大的雨两个村的群众出行是不是很困难呢?随后,他没有惊动当地工作人员,通过朋友联系到一个当地小伙子,便冒雨赶到两村实地查看。 到了伏城村,一场大雨几乎让村子变成了泥潭地,路面上除了泥还是泥,车辆根本无法进出;到了板台集村,虽有水泥路,但路面损失严重,坑洼不平,多处积水,基本上成小河。 祭立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意识到这两个村的基础设施还很差,回到省城后立即到省财政厅、交通厅为这两村道路硬化项目协调资金50万;他还到省环保厅争取到农村连片环境整治项目资金120万元。这两笔资金在他正式到广宗报到时已经到位,驻村后当地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带着嫁妆来驻村”的人。 我是来村里帮扶的,所以我就应该同群众在一起 “我是来村里帮扶的,所以我就应该在村里。”就这样,他直接把铺盖卷搬到了板台集村,几个月来一直与群众住在一起。 祭立怀帮扶,和群众一起挑水、施肥、扛锄头,虽然在省城工作,但是他从来没说过苦喊过累。 数九寒冬,村里没有暖气,住处降到零下十三度,后来村里给安装了空调也舍不得用,每天只在入睡前和起床前个开半个小时;为了不给村里添麻烦,他吃饭到乡里食堂,每天骑自行车来回就二三十里。 他觉得只有真正地扑下身、沉下心,实实在在地扎进帮扶村开展工作,才能干出让群众称心满意的实事、好事。 为了吃透村情民意,他用了一个月时间,入户走进102户、访问227人,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有的群众生活极其困难,他立即掏出兜里仅有的1200多元,分给了6名特困户。 白天到大街小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拉家常,晚上召开两村“两委”班子、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分析情况,征求意见,扎扎实实开展调查摸底…… 帮扶中一个万万不能缺失的问题就是争取资金。为及时解决资金问题,他多次到省市有关部门汇报协调,为赶时间经常顾不上吃饭。一次,为争取扶贫专项资金,他电话联系到省扶贫办领导上午11时见面,当时已经上午9时许,从他在的板台集村到省城需要2个小时车程,他二话不说,放下手头的工作飞赴省城石家庄,省扶贫办领导被他对工作的执着与激情所感动,当即决定解决两村帮扶专项资金100多万。还有一次去省交通厅协调修路资金,返回广宗时正下大雪,高速公路封路,国道车行缓慢,堵塞严重,170公里的路程,祭立怀走了8个多小时…… 有时候省里的人会问他驻村的工作苦不苦,累不累,老祭总是说:“不苦,不苦,挺好,挺好!”他觉得自己和这儿的老百姓是一家人,为这儿的群众实实在在干点事,是职责所在。 沙土地上趟出致富路 在完善了村里的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后,祭立怀知道必须想办法让群众富起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只有这样乡亲们才会真正地幸福起来,脸上的笑容才能够常驻。 祭立怀帮扶的两个村,常年以农业种植为主,没有龙头企业。农民绝大部分还处于传统种植的阶段。在全面分析两村现状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将产业化帮扶作为帮扶战略的先导实施。 经过认真调研和慎重思考,祭立怀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开始,决定动员群众建立一批果蔬大棚,走农业增收致富之路。他专门组织两村农民中的技术骨干到河北衡水阜城、山东寿光等地学习蔬菜大棚种植,白天学习大棚种植技术,晚上他又向全国扶贫先进人物李双星求教细节问题,并邀请他来到伏城村向群众现场讲解指导。 在他的带领下,板台集和伏城村分别规划了1000亩和500亩果蔬棚区。“这可是两村3500名群众改变种植方式,增产增收的试验田啊,一定得干好!”为保证资金,他费尽周折,多方争取到福利彩票资金、棚区滴灌建设资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共380万元,支持棚区建设。 冬天到了,棚区终于开始动工了。看到部分群众一时拿不出建棚资金,他又把家里准备给孩子上大学用的10万元钱拿出来垫上,以解燃眉之急。在建棚期间,老祭和群众一起扦沟、立桩、填土……一天下来,满身都是土,手上都磨起了血泡,周六、周日也不休息。经过20多天的苦干,两村200个大棚全部建成,每个大棚预计收入近万元,总计能为群众每年增收200万元。 发展大棚种植是农民向土地要钱的一个好路子,但祭立怀认为还应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多管齐下,综合致富。伏城村长期以来在外收购树木,加工成木板出售,形成当地一个特色。为此老祭觉得这对于群众是个商机,紧紧抓住招商引资的机遇,引来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帝森木业落户这里,投产后年产实木地板20万平方米,安排劳动力260人,村民每年仅劳务收入就能增加300万元。与此同时,祭立怀跑民盟、找朋友,又为村里引来了投资1000万元的有机蔬菜项目…… 修路、打井、修危房、搞项目……祭立怀总觉得有干不完的活儿,使不完的劲儿。自从老祭来到村里,时间不长,可村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群众经常竖起大拇指说:“老祭是我们的贴心人,有他,俺们致富不用愁了。”下一步,祭立怀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还要带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他谋划的“新思路、新理念、新发展”三新讲堂和农业产业化信息中心也马上要开张了。 曾经茫茫的沙丘,正在一步一步变为致富的“绿洲”。 |
关键词:基层建设年,沙土地,邢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