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河北 研讨应对“雾霭天”[图]
研讨会现场。长城网 房淑婧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长城网 房淑婧 摄
长城网3月20日讯(房淑婧)20日上午,河北省气象局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气象、环保等方面专家针对“如何科学规划河北省雾霾天气监测网”、“针对雾霾天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如何提高空气质量的预报预警能力”、“灰霾源的解析技术”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大气成分研究所研究员丁国安,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赵春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体健,河北省环保厅监测中心研究员王小利,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邢书彬,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建国,河北省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任爱玲,以及河北省气象局局长宋善允、副局长彭军,省气象局的相关专家参加会议研讨。 雾霭与气象、地形、污染排放等“息息相关” 今年1-2月份以来,河北省大部分地区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据统计,两个月中,平原大部区域雾霭天气达到30天,中南部大部超过40天,部分地区达到50天以上。 据介绍,雾霭天气的形成既有气候原因,也有地形和污染排放的原因。 1至2月,影响河北省天气的东亚大槽偏弱,纬向环流偏强,冷空气较弱,风速较小。全省平均相对湿度69.1%,比常年偏高14.4%;平均风速1.8 m/s,比常年偏小0.1m/s,大风日数出现43个站次,比常年减少69 %。这些气象条件都是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的重要原因。 大气成分研究所研究员丁国安。长城网 房淑婧 摄
徐祥德院士认为,讨论雾霭天气的形成要充分考虑地形因素,我国三级地形导致京津冀地区处于大地形的边缘,从气候的角度说容易形成避风港效应,风速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与会专家认为,雾霾天气是“天人合一的产物”,雾和霾都会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污染物的持续积累可以导致重污染,应加强雾霾天气成因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建立多部门常态化的资料共享平台 徐祥德院士认为面对严重的雾霾天气,相关部门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还需要加强,特别是气象和环保部门应加强科研合作、技术交流和资料共享,建立常态化的资料共享平台。同时,污染源排放控制以及雾霾天气监测站点布局需要考虑气候以及地形等因素。 赵春生教授根据多年的观测资料,从物理学角度讲解了雾和霾的区别。他表示,目前制约雾霾低能见度预报的瓶颈是缺乏雾霾分辨识别的客观标准,可以尝试从气溶胶光学和云物理基础科学的途径来解决。 河北省气象局局长宋善允。长城网 房淑婧 摄
宋善允局长提出,河北治理空气污染的方式一是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转变生活生产方式;二是在减排的基础上,根据气象条件强化排放调控;三是引导社会舆论,人人都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同时在治理空气污染的过程中,气象部门将加强大气成分的分析、监测和研究,联合相关部门,实现资料共享、优势互补;加强气候承载力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开展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
|
关键词:河北,气象,雾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