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5月10日(李瑛 张海侠 王晓光 张光明)母爱如山,坚韧宽厚;母爱如水,温柔绵长。在迁安,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用自己50年的不离不弃诠释了母爱的坚韧宽厚和温柔绵长,为病榻上的儿子撑起了人间最温暖的生命之伞。在她的鼓励和精心照顾下,瘫痪50年的儿子在病榻上读名著,看史书,独臂写下数本笔记,通晓古今中外,成为迁安易经协会会员。她就是迁安市夏官营镇耿庄村一位86岁的老母亲—耿玉珍老人。
“只要活着,我就会永远伺候你,你就是我养不大的儿”。
1948年,耿玉珍和本村刘魁结婚,生下三儿一女,虽然贫穷,但夫妻恩爱,一家人过着幸福生活。她用勤劳的双手打点着家里,她起早贪黑下地干活,参加队里的生产活动,为家里挣工分。她为人善良宽厚,对待公婆孝顺,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从来不和别人斤斤计较,家里门外都夸她是个好女人。
1963年,年仅14岁的儿子刘贵来感觉身体关节疼痛,耿玉珍就带着儿子去医院检查,经诊断儿子罹患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先天性免疫力不足导致,有可能终生瘫痪。这一诊断犹如晴天霹雳,令耿玉珍一阵眩晕。痛哭流涕之后,耿玉珍四处借钱为儿子寻医问药,找偏方,但是由于当时的家庭条件和医疗条件有限,所有的努力还是无济于事,儿子在17岁瘫痪在炕了,生活无法自理。刚得病的时候刘贵来还可以坐,可过了两年就只能躺着,仅有左手和颈部可以艰难活动。刘贵来这一躺就是50年,耿玉珍每天都给儿子做饭、送饭、洗脸、擦身子,端屎端尿,从未间断。儿子曾因不忍心连累日益操劳的母亲而想过轻生,耿玉珍就鼓励儿子要学会坚强,她告诉儿子:“只要活着,我就会永远伺候你,你就是我养不大的儿”。
“为了母亲,我必须坚强,必须好好活着,必须让自己活的快乐些、有价值些!”
耿玉珍以她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挑起了这个不幸家庭的重担,先后在生产队里参加体力劳动,在公社食堂当过炊事员。为了筹钱给儿子治病,耿玉珍也曾到地里挖野菜,不管挖多挖少,只要想到能给儿子治病,再苦再累她也甘之如饴。可是祸不单行,1976年从小就体弱的丈夫因病去世,本就不幸的家庭又雪上加霜,2009年次子刘贵金突发脑梗塞去世了,又过了三个多月,女儿也因脑栓塞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耿玉珍这位老人几乎精神崩溃,但她又以坚强的毅力挺过来了,因为她始终牵挂着瘫痪在床的儿子。生活的磨难、亲人离世的痛苦使得这位老人反应有些迟钝了,但她仍用一颗慈母的心,精心照料着瘫痪在炕的儿子。刘贵来深情地说:“虽然老天对我很残酷,让我从小就得了这病,但老天也很眷顾我,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母亲,我觉得我能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幸运,既然活着,就不能让自己当个废人,为了母亲,我必须坚强,必须好好活着,必须让自己活的快乐些、有价值些!”
50年来,刘贵来没有消沉,反而更加豁达、自信和顽强了。瘫痪在床后,他唯一的乐趣就是看书,在4平方米的土炕上,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地理、文学、医学、美术学、法学、音乐、哲学、政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一切可读的党史资料。不仅如此,他还用左手写了几十本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因为坐都不能坐,只能头部稍稍转动,而且右手的肌肉已经严重萎缩了,所以刘贵来写字时只能把本放在炕上,身体转过来点,用左手写,看电视用镜子把电视内容反照在里面看。他写字的时候,右手不能动,眼睛费劲地向本子上望着,但左手却写出了很流畅、很漂亮的字,那个姿势在旁人看来实在很难受,然而,刘贵来却写了100多万字的作品。
“儿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只要我能动一天,我就伺候他一天!”
50年,半个世纪,她精心伺候着儿子的吃喝拉撒睡,无怨无悔。如今耿玉珍已经86岁,儿子65岁。刘贵来虽瘫痪多年,却很干净,屋里的摆设虽然陈旧,但很整洁。刘贵来说,这都是老母亲的功劳。三儿子也心疼母亲,说她年纪大了,由他来照顾大哥,可是老人不放心。每逢出去有事,她都会先安排好儿子的事,办完事就急急忙忙回家。每天夜里都要起来伺候为儿子盖盖被子;儿子看书,她就是儿子的腿,借书跑腿,递这递那,把儿子的书籍、笔记整理的井井有序,从不厌倦。看到年迈的母亲,儿子刘贵来伤心地告诉记者,“作为儿子,母亲生了我,我不能养母亲,不能为母亲尽孝,反是母亲养了我一辈子,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人都说养儿为防老,可我……”说起母亲,自信、豁达的刘贵来却哽咽了……
50年啊,然而,提起这50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耿玉珍老人很平静,“身为一个母亲,无论谁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样伺候的,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儿子每天好好的,我就值了!儿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只要我能动一天,我就伺候他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