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全国一流蔬菜生产基地
长城网5月20日讯(段沙沙 杜蓓)五月的田野,给人无尽的希望。 踏访平泉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处处呈现的是设施蔬菜开发建园的火热场景,感受到该县依靠特色农业撬动富民强县的强劲动力。 平泉是国家蔬菜生产基地县,蔬菜生产面积达15.1万亩、年产量99万吨、创产值16.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6.7万亩、年产量67万吨、产值12.2亿元。目前,设施菜已让平泉农民实现了“致富梦”。 从“草根产业”到“当家花旦”,小黄瓜挑起致富大梁 有着平泉“蔬菜生产第一镇”之称的榆树林子镇,无论从基地规模、市场建设,还是科技应用、标准化生产,探究这里蔬菜产业一路成长就可以厘清平泉蔬菜产业的发展脉络。 榆树林子镇因暖棚蔬菜而扬名,农民“致富梦”靠种植大棚黄瓜得以实现。 走进榆树林子镇,公路两边一栋栋依次摆开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壮观的百里长廊。在一些朝阳的山坡上,大棚已经“上了山”。据统计,该镇现有蔬菜大棚9600多个,总占地2.4万亩,棚均年纯收入6万元。 设施菜产业达到现有规模,非一日之功。镇党委书记张会武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摆脱贫困,一些农户开始尝试建暖棚种菜,由于效益高于大田种植,农民积极性高涨。然而,随着产业的推进,在应用新技术、获取市场信息等方面,农民单打独斗在产业大潮中“呛水”无可避免。“要想穷,建大棚,要败家,建俩仨”,一度有不少菜农拆掉大棚重新种上庄稼。 刚刚萌发的这一“草根产业”何去何从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和深入思索:设施暖棚做蔬菜“生产车间”,屏蔽了自然气候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实现反季节、多季节生产,让农民吃饭不再“靠天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2000年,镇政府出台了激励引导、市场保障、技术引进、干部分包等多项产业护航机制,开始全力实施“蔬菜富民”工程。 为推进设施暖棚的发展,平泉县政府更是“咬紧牙关”。县财政平均每年拿出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对新建棚农户进行补贴,并整合扶贫、水利、农业等各类专项资金,向蔬菜产业倾斜。对成方连片百亩以上园区,每亩补贴750元;对于需要流转土地的,乡镇政府帮助协调;资金不足向金融部门借贷的,政府贴息。 正是政府做足了“服务”文章,设施暖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榆树林子镇还打破区域界线,在土地集中的平坦地带,实行跨乡镇、村组连片规划;在山坡地带,鼓励农民灵活开发,由点串线、由线连面,成片推进。在品种上,坚持规模中创特色,以黄瓜为主打,全镇近万个大棚90%以上是黄瓜。
|
关键词:平泉,特色农业,蔬菜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