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时评】究竟是谁在撼动高考的权威性?
长城网唐山6月15日电(张光明 樊婧)2013年6月7日上午浙江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其作文题中引用材料的作家国籍被指有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9日下午表示,经核查,作文材料确实有误,特向广大考生真诚致歉。无独有偶,6月8日下午陕西高考英语考试过程中,许多考点反映B卷第36题答案选项C、D两项重叠。英语考试结束后,命题专家组就此事专门做出致歉说明。 每年六月,高考总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作为中国第一大考,高考一直被视为寒门学子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因此有了“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等等说法。如此重要的考试,不论是从考点的全面性,还是从问题的创新性,应该是接近完美无瑕、无与伦比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接近公平和公正的考试,却出现了选项“双黄蛋”、作文命题张冠李戴的现象。显然的,它无法不让人们对高考命题严谨性提出质疑:是谁在撼动高考的权威性?有没有人承担后果? 出题不能网上查,命题都是在依靠专家组个人的知识积累,这一解释有点牵强附会。作为专家,首先应该是业务水平过硬,然后才是万里挑一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能够为其他人授业解惑。不出现任何错误,那是不可能,但是于万众瞩目的高考性质就不同了,你的一个疏忽,影响的不仅仅是成绩单,而是千万个莘莘学子的命运。试问:在电脑、手机等电子通讯工具在没有普及之前,我们的高考命题是不是都要出错呢? 这是一个公信力不断被稀释的时代,这是一个法律不断被完善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对权威零容忍的时代。说到底,还是高考命题制度的缺失。谁来为高考命题把关?有没有专人为命题错误负责?是不是可以多家命题组参与竞争择优录用?命题过程可不可以多样化?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建成法律条文,形成机制,也只要有这样,才能让高考命题的质量提高,从而保障高考更加公平公正,考生为此不再“埋单”。 |
关键词:唐山时评,高考命题,严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