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基地打造特色产业链 大棚托起绿色致富梦
长城网7月10日讯(杜蓓段沙沙)夏日的田野,给人无尽的希望。 踏访平泉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处处呈现的是特色农业开发建园的火热场景,感受平泉坚持依靠特色农业撬动富民强县杠杆的热情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涨。 除食用菌之外,设施菜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当为平泉绿色产业最靓的一抹。 平泉是国家蔬菜生产基地县、河北省蔬菜生产大县,到目前,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15.1万亩,年产量99万吨,创产值16.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6.7万亩,年产量67万吨,产值12.2亿元,已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位于平泉县东北部的榆树林子镇可谓该县“蔬菜生产第一镇”,无论从基地规模,市建建设、科技创新,还是组织化程度,探究这里蔬菜产业一路成长就可以缕清平泉蔬菜产业的发展脉络。 从“草根产业”到“当家花旦” 小黄瓜挑起致富大梁 榆树林子镇因暖棚蔬菜而扬名,这里的农民靠种植大棚黄瓜致富。 走进榆树林子镇,公路两边一栋栋依次摆开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壮观的百里长廊。在一些朝阳的山坡上,大棚已经“上了山”。据统计,该镇现有蔬菜大棚9600多个,总占地2.4万亩,棚均年纯收入6万元。 设施菜产业达到现有规模,非一日之功。镇党委书记张会武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摆脱贫困,一些农户开始尝试建暖棚种菜,由于效益高于大田种植,农民积极性高涨。然而,随着产业的推进,在应用新技术、获取市场信息等方面,农民单打独斗在产业大潮中“呛水”无可避免。“要想穷,建大棚,要败家,建俩仨”,一度有不少菜农拆掉大棚重新种上庄稼。 刚刚萌发这一“草根产业”的何去何从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和深入思索:设施暖棚做蔬菜“生产车间”,屏蔽了自然气候对生产的不利影响,实现反季节、多季节生产,让农民吃饭不再“靠天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基于此,2000年,镇政府出台了激励引导、市场保障、技术引进、干部分包等多项产业护航机制,开始全力实施“蔬菜富民”工程。 为推进设施暖棚的发展,平泉县政府更是“咬紧牙关”。县财政平均每年拿出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对新建棚农户进行补贴,并整合扶贫、水利、农业等各类专项资金,向蔬菜产业倾斜。对成方连片百亩以上园区,每亩补贴750元;对于需要流转土地的,乡镇政府帮助协调;资金不足向金融部门借贷的,政府贴息。 正是政府做足了“服务”文章,设施暖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榆树林子镇还打破区域界线,在土地集中的平坦地带,实行跨乡镇、村组连片规划;在山坡地带,鼓励农民灵活开发,由点串线、由线连面,成片推进。在品种上,坚持规模中创特色,以黄瓜为主打,全镇近万个大棚90%以上是黄瓜。 行走在田垄间,谈论在菜农中,小黄瓜让农民幸福生活渐行渐近。 郑杖子村民刘立峰家里现有3个暖棚,年收入18万元。种黄瓜让他家里盖上了新房,添置了冰箱、电脑,还接通了互联网。“要在10年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家里几亩玉米,播种、耕作、收割‘三弯腰’,一年忙到头,再捣鼓也挣不了几个钱。”遥想当年,刘立峰感慨良多。 郑杖子村是平泉县有名的设施菜生产专业村,全村现有大棚550个,户均1.5个。走进村内,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铺展开来,入户水泥街道平坦整洁,夹道垂柳迎风摇曳,村民住着宽敞明亮的新居,现代化家用电器应用尽有,不少人家还买上小轿车,小村庄再也找不到过去落后的旧模样。 |
关键词:蔬菜基地,产业链,致富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