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廊坊放羊娃创烙画绝活“火针刺绣”绘别样风华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15 22:3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廊坊8月14日电(刘振山 武香君)一支电烙笔在手中游刃有余,在木板上留下片片焦黄印记,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和物,这种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的技法叫做烙画。

  在廊坊,就有这么一位烙画奇人,他是个放羊娃,三十三岁前没人教过他画画,参军后成了美术组组长,烙画作品入选了全军美展,退伍后当上了美术编辑。他中学没有毕业,却靠凭着自学上了大学,用十多年的时间编写了一本教科书。他就是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李派烙画传承人艾秀琪。

艾秀琪和他的烙画作品。张泰源 摄

  放羊娃也想当画家

  1947年,艾秀琪出生在旧北京城里,后随父母搬到了门头沟区的潭柘山麓中。苍茫的大山隔绝了繁华与宁静,赶着羊群翻山越岭成了艾秀琪童年时代的乐趣,闲来无事,他喜欢用捡来的彩色石子在山坡的青石板上、山洞的石壁上“乱画”。

  十岁时,艾秀琪才来到山下读小学一年级。在小学时代,老师也发现了这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记得有一次,老师在我的画画本上写下:艾秀琪同学,通过画可以看出你是个天才,希望你继续努力。”一句“天才”给了这个放牛娃无限的力量,从此,艾秀琪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965年,19岁的艾秀琪参了军,成为了一名通信兵。凭着画画的业余爱好,成了一个专业美术工作者。1969年部队成立美术创作组,受领导推荐,他担任部队美术创作组组长,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习烙画。1969年5月16日,他和组员去保定学烙画。然而,来到保定后,他失望了,烙画的工具只是几把简单的铁钩子,教画的老师又是个“二把刀”,学了五天,他们就回来了。

  回到廊坊后,艾秀琪和技师将粗糙的工具变成了专用的电烙笔,又改进了变压器,大大提高了烙画的质量和速度。说着简单,画起来却不是那么轻松。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攥得住手中的枪,哪拿得稳电烙笔?何况又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稍微有一点误差,就前功尽弃。有时候温度太高,木板就烧焦了,但是温度不够,成色又不好,稍微不注意,手指头又烫伤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他创作的烙画《崇山峻岭架银线》参加了全军美展,并在军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在军内外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次获奖,也成为了中国烙画史的重要里程碑。

烙画工具。张泰源 摄
专心创作。张泰源 摄

  将油画国画变成烙画

  1977,艾秀琪退伍后,成为了中国石油管道报的美术编辑,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的烙画作品和介绍烙画的文章。已是小有名气的他不断收到许多烙画读者的来信,向他求教烙画技法。为了传承这门技艺,艾秀琪萌生了个想法:出一本教程。可没想到,这一写就写了十多年。这十年间,他经历了两件大事:进修、妻子刘抱玲病逝。

  1980年,33岁的艾秀琪来到天津美术学院进修。此时的他,第一次接受老师的指导, “游击队”终于加入了“正规军”。第一年,他学习了西方的油画,而后几年,连毛笔都不会拿的他又拜在国画大师王颂余和白庚延门下,学起了国画。

  立体写实的油画、飘逸隽永的丹青,艾秀琪求学若渴,贪婪的吸取着艺术的清泉,目标只有一个:为了烙画!“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几千年来,为什么一直没有火起来?那是因为烙画的技巧简单,专业人员看不起它,业余的人又没有绘画水平。于是,它只能流离在民间。因此,要提高烙画的艺术水平,不但要提高烙画者的绘画水平,还要提高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

  艾秀琪喜欢烙画,心疼烙画,更坚持不懈创新烙画。学成归来后,他发明了木纹烙画,运用木板的纹理画出独特的泼墨画,又把西方绘画的视觉效果巧妙地融进泼墨画里,跳出了传统的水墨画套路,成为东西方共享的艺术。他甚至将宣纸、绢丝作为烙绘的材料,运用温度、力度和速度,烙出了一幅幅惊世之作,弥补了当代美术史的缺口。

  1986年,艾秀琪在廊坊举行了首届管道局职工画展和个人画展。正在编写的《中国烫画技法》(今更名为《中国烙画技法》)书稿已经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定稿,决定出版发行。1988年4月底,他南下广州、珠海、深圳、海南考查,寻找烙画发展之路。加拿大的一位华裔商人也正与他约谈赴加拿大举办画展的事宜。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妻子刘抱玲却病逝了……谈到这里,悲伤爬上了艾秀琪沧桑的脸,对于这件事,他不愿多说。

美轮美奂的烙画艺术。张泰源 摄

  传承技艺需要一名苦行僧

  1990年以后,曾经红得发紫的艾秀琪隐身于“山门”,为传承技艺,他当起了苦行僧。2000年,他以自己的艺名牧石为名,创办了牧石美术学校,让那些跟自己有一样梦想的学生不再重蹈他的苦难经历,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静下心来画画的空间。

  在艾秀琪的画室里,功名、利禄被拒于门外,他给烙画带来重生,却不留下自己的姓名。他为自己的烙画技艺起名为李派,是为感谢当年推荐他为美术组长的李保山干事。

  2007年,“李派烙画”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隔四十多年,当他终于获得了肯定时,60多岁的他老泪纵横。

  “烙画需要灵魂,否则,它只是一件流水线上的工艺品。只有掌握技法,懂得创新,才能延续它的生命。”这是艾秀琪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今后,他将继续研究中国烙画,寻找热爱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将这门火与木的艺术永远传承下去。

关键词:廊坊,艾秀琪,烙画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刘振山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