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灵山下的轻骑兵 兴隆县文工团常年服务基层
长城网承德8月16日电(石峥 王久侠 李呈祥 田伯兴)雾灵脚下的兴隆县活跃着一支文艺队伍,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走过坎坷走过窘境,终于走出了一条通往城乡,服务基层群众的宽广之路,他们在这条路上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发展的希望,这支文艺团队就是被兴隆人民亲切的称为“文化轻骑兵”的兴隆县文工团。 兴隆县文工团的前身是诞生于65年前的兴隆县评剧团,这个团曾创建了兴隆文化繁荣发展的奇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们肩负使命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全县文化阵地,为兴隆人民送去了文化送去了欢乐和文明,起到了教育人民引导思想的作用,历经风雨历经时代,这支队伍也经历了生存考验。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观点也发生了改变,为适应市场和生存的需要,兴隆县评剧团改为兴隆县文工团,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这个文艺团体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受机制和体制限制使这个团经营举步维艰,团里没车没钱无法下乡演出,是他们失去了市场,也失去了生存空间,从此,团里每个职工只享受财政差额补贴部分,每月也只有伍佰元左右,为了谋生演员们只靠给红白喜事跑堂挣点生活费养家糊口,生存状况令人心酸。 为了落实党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县文广局对所属的文工团大胆提出改革求生存的思路,在局长邓久国的带领下,局党委班子把文工团改革列入议事日程,专门坐下来研究文工团体制改革事宜,首先选拔了懂业务有魄力会管理的退伍兵马宝民为团长,业务尖子高淑华、高鹏为副团长,局里给政策给扶持资金,也给这支文艺队伍注入了生命的活力,2010年9月10日,县文工团重新挂牌营业,新的文工团的干部职工没有辜负众望,在马宝民的带领下,他们把目光放在广大的农村,他们在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他们坚持每年为基层演出100场,他们知道文工团要生存就要有响当当的优秀节目,为了让农民看上喜闻乐见的节目团里每个队员都是演员都是编辑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在演出中间也汲取了农村浓厚的群众文化营养,学会了百姓语言,他们创作的宣传小城镇改造小品《拆迁背后的故事》;为安全生产编写的小品《电话情思》、《后悔来不及》;为宣传交通安全创作的《交警与法盲》成为百姓百看不厌的节目,原创歌曲《兴隆之歌》、《兴隆小夜曲》、《欢乐家园》等成为城乡群众传唱的流行歌曲。 改制以来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农村文化广场,仅今年全县290个行政村就有90%的村向文工团预定演出节目,为了满足群众需要他们起早贪黑的演出,有时他们顾不上卸妆又赶往另一个村的舞台,入春以来每天演出两三场节目是常事,可队员们从不叫苦。 夏日里他们顶着烈日炎炎为群众演出,舞台上满头大汗为群众演出的的他们赢得台下阵阵的掌声。六月的天孩子的脸,有时狂风骤起暴雨狂落,但为了让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演出的群众,他们不怕风雨仍在舞台上演出,今年6月31日,文工团到偏远的双堂子村演出时,暴雨骤降,令演员们终生难忘的是这里的观众自愿的撑开雨伞为演员们遮雨,他们却在雨中淋湿也不肯离去,演出在大雨中继续,演出结束时农民观众们说:“这节目真好看我们喜欢。”在北双洞村演出时,农民受到了艺术感染,农民们纷纷上台与演员们互动场面感人,观众喜欢是演员们的动力。 由于演出场次多,往返困难,他们就住着乡下,身上被蚊子咬伤也不说苦,大热天也不能洗个热水澡,大家只好到河边洗去一天的征尘和汗水,这支文艺轻骑兵也成为兴隆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如今他们正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中,这支文艺轻骑兵深受全县人民的喜爱,先后被兴隆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服务基层先进单位,团长马宝民多次评为先进个人。 |
关键词:兴隆,雾灵山,文工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