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盐碱滩上瓜果香 沧州南大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22 20:5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沧州8月22日电(董传辉  孙培培  蒋向东) “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这句流传在沧州沿海一带的顺口溜曾经是这一带农业劳作的真实写照。

  南大港三分区,东临渤海,多少年来老百姓受够了土地盐碱的苦。过去,到处是碱篷、遍地是黄菜的荒凉场景现在已被一座座现代化的设施大棚所取代,如今在这片古老的退海之地到处飘散着瓜果的香味。

  靠种大棚,三分区老百姓找准了致富方向

  来到三分区三大队的设施大棚基地,正赶上外地客商来收菜,一筐筐新鲜的蔬菜、瓜果被装上卡车运往全国各地,农工们接过一沓沓百元大钞乐得脸上开了花。

  大队支部书记康恩会介绍说:“想甩掉‘穷帽子’现在赶上了好时候。从去年开始,园区、分区专门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农工们建大棚,提供蔬菜苗及农用物资,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及其他配套设施,我们现在只要好好干,路会越走越宽。”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的传统生产区域,现在已经转变为以设施农业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方式,靠天吃饭在这里成为了历史。

  农工朱月强家有农田60亩,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这60亩地过去全部种的是高粱、玉米、小麦,一年从冬忙到秋算下来净落2万元。去年开始在分区的号召下开始搞设施大棚蔬菜,本来只想试试看,结果,他的一个大棚一年收入3万元。他笑着说:过去一年累死累活也就是挣个吃,除了日常花销剩不下几个钱;现在这一亩二分地的大棚就净落3万多,过去谁敢想?

  尝到甜头的朱月强今年刚出正月就找到分区,希望在政府的帮助下再发展两个蔬菜大棚。现在,他的三个大棚已经收入了5万多元。

  三分区生产办公室副主任时树青介绍说,三分区从去年开始倡导农工发展设施大棚种植,到现在已经在全区4个大队发展种植户近百户,建设大棚200多个,产值达到千万元,带动农工年均增收2万多元。

  走农业强区之路,三分区发展速度跑起来

  今年,他们在三分区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的二大队、三大队、七大队、八大队四个大队率先成立了四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四个专业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种植户全部入社发展。

  康恩会不仅是3大队支部书记还是汇农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他说:农户入了合作社就等于上了双保险,一个是种植技术服务有保障,再就是销路有保障。由于三分区种植的“六分场牌”瓜果、蔬菜坚持依靠科技种植,生长出来的果蔬既无公害而且品质好,现在已经被市场认可,收获季节来自北京、天津以及周边的采购商络绎不绝,农户们种植的瓜果供不应求。

  汇农专业合作社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是木制的门楼、木制的栅栏、木制的房子,看上去有点度假村的感觉。康恩会指了指合作社外的一个坑塘说:我们合作社其实就是一个小农场,这里不仅种植水果、蔬菜,而且还搞养殖,坑塘里养鱼、虾、蟹,树林里放养鸡、鸭、鹅,圈舍里有猪、牛、羊。他指着木屋说,这就是以后我们要建的饭店。

  原来,这里是要搞观光农业。康恩会笑着说,年底的时候,我们这就可以接待游客了。

  时树青介绍,根据分区规划,依托现有的四个专业合作社将打造南大港产业园区旅游采摘、休闲度假园区,游客来到南大港不仅有风光秀美的湿地,而且还有乡土气息浓厚的农家乐园,到时候这条产业链不仅带动农工增收、农业增效,而且会带动整个三分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沧州,南大港,农业,产业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董传辉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