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时评]莫让“奢侈文具”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82元一个刨笔刀,250元一本笔记本,949元一个书包……新学期开始了,在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下,文具成了“奢侈品”。它们有的来自于品牌书店,号称“卖的是文化”;有的来自于大型商场,号称“原装进口,有益孩子身心健康”。家长们要纠结了:买吧,觉得太贵,不值;不买吧,害得孩子丢了面子、失了信心更得不偿失。(9月4日中新网) 新学年之际,各商家纷纷把目光集中到“开学经济”这块“大蛋糕”上,琳琅满目的“奢侈”文具相继登场,在学校中刮起了不小的“奢侈风暴”,也让本来心灵纯净的孩子在无形中产生了攀比的心理。 笔者认为,在孩子心里未必对文具有更多的“要求”,让“奢侈文具”在文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还是家长的原因,目的是“不希望孩子觉得自己用的文具差,产生自卑心理”,担心孩子在学校“没面子”。正因为一些家长自身攀比心理的作祟,导致了文具用品“奢侈”之风不断蔓延、加剧。只要家长正确应对,纵然孩子再想奢侈,也奢侈不起来,或奢侈不到哪里去。 一些商家就是迎合着家长这种“没面子”的心理,不断出高价文具用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了什么样的文具用品,就有了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记得小时候,每个同学的文具用品都不多,根本不存在攀比情况,因为那时物资匮乏,就算想买好一点的文具用品,也买不到。而现如今,只要能赚钱、赚大钱,什么样的文具用品都生产出来和摆上柜台了。一些高价文具用品,还打出了“多功能”、“新概念”、“卖的是文化”的噱头吸引消费者。文具用品终究是文具用品,需要这么多功能吗?你生产出来了,当然就有人想去“享受”,假如不生产呢,学生不还一样学习吗? 在笔者看来,购买高档的文具的行为用在家长对孩子的身上,本身就是一种不对路。家长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购物欲望,会让孩子从小形成不良的攀比心理,家长的宠溺,会让孩子无法体会他人的关爱,觉得一切都来得十分容易,容易导致孩子对外界事物和情感的无视和冷漠。在购买文具的问题上家长应该先自己摆正心态,帮助小孩正确看待实用和攀比,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醒孩子主动远离奢侈的学习用品,不要让“消费”成为“浪费”。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攀比”知识和学习,而不是文具的档次。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文具文化”,它可能扭曲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不要因为家长的“面子”丢失了孩子的“未来”。(谌馨悦) |
关键词:开学经济,奢侈文具,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