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有时也有“毒” 早产儿需进行视网膜普查
长城网10月1日讯(刘延丽)董女士今年刚生下宝贝女儿,女儿出生胎龄31周,出生体重1550g,剖腹产。生后4周被医院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经过治疗,双眼视网膜发育正常。 据石家庄市妇产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雅丛介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的一种疾病,严重的可以致盲。目前是发达国家儿童致盲的首要原因。进行规范的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止病变发展致盲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早产儿(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低体重(出生体重<2500g)和极低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1500g)存活率大大提高。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发育不完善,在抢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采用不同方式的氧疗。由此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也显著提高。现代医学对缺氧的认识比较早,通过氧疗挽救了不少生命,因此对氧气的实用产生了“多多益善”的误解。其实氧疗也是一把“双刃剑”,亦有其毒副作用。 虽然RO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早产、低出生体重作为ROP发病的根本原因已被人们公认。自胚胎4个月起,视网膜血管自视盘开始逐渐向周边生长,在妊娠足月时方能到达颞侧周边部。早产儿在吸氧、贫血、感染等作用下,视网膜血管向周边部延伸、发育成熟的过程受阻,可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引起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 研究表明,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的发病率越高。出生体重在500—749g、胎龄25—27周的早产儿ROP的发病率高达70%—80%;而出生体重在1250—1499g、胎龄34—36周的早产儿ROP的发病率约为20%,可见预防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出生是预防ROP的重要措施。 在新生儿监护中,具有同样临床特点的早产儿ROP的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并不相同,这与遗传因素、多胎、宫内营养、感染、贫血、输血等因素密切相关。 王雅丛表示,预防ROP不仅要关注孕期母亲健康,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率,还要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严格掌握吸氧浓度和时间,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不必要的吸氧。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于出生后4周或矫正胎龄31—33周进行小儿眼底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关键词:视网膜,早产儿,普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