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聚焦]养殖致富,河北抚宁农户抱团发展抗风险
长城网11月8日讯(贺宏伟 王文彪 王海)“我们现在有种貂1500只,年产仔貂约6000只,貉子和狐狸约2000只,年销售总额超过200万元,盈利100万元以上。预计明年貂的养殖数量会超过10000只,貉子和狐狸的数量也要增加。”在秦皇岛市抚宁县留守营镇圈子营村养殖场,女主人李光玲介绍着自己的成就。 这个养殖场走过了风雨十年,如今已经壮大成为抚宁县域内种貂、貉子和狐狸较大规模的专业养殖场,李光玲一家也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养殖致富路。而在十年前,这个养殖场仅有数量不足10只的仔貂。 积累 多样生产要素不可或缺 养殖,离不开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支撑。“现在每天的饲料费用约3000元,高峰时会达到5000元左右,加上人工费用、防疫费用等,一年的总开支要在100万元左右”。李光玲计算着资金支出规模。 不掌握技术,就没有办法保证养殖正常进行。从最开始的人工喂养掺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贴食喂养;喂养原料鸡架从零散采购难以防疫,到集中采选用放心品牌防止感染疾病;从春夏秋喂养常规饲料,到入冬打皮前选用猪肉喂养提高冬皮产量和质量……养殖场逐渐完成了原始的技术积累。现在,每年李光玲都要到东北、唐山等地去参观学习。 养殖场要扩大再生产、延长产业链,就离不开土地支撑。“现在,我的养殖场占地45000平方米,我想扩大养殖规模,加工熟板,至少还要增加2000平方米的土地。”征地成了李光玲眼前最要紧的事。 转型 市场风险逼出新路子 搞养殖,尤其需要踩准市场节奏,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搞养殖,饲料和成品价格波动大,今年,饲料和人工成本均上升,皮板市场行情却不如去年。“目前,在沧州交易市场,一张生板就比去年降价近100元。”李光玲介绍着丈夫郭洪伟从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 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是最好的“指挥棒”。在市场风险面前,这个养殖场也被逼着转型。“今年我到吉林取经更换良种,1个公种貂的成本是800多元,而本地种貂才450元,成本是大了些,但实现卖貂皮向卖种貂转变就得现在打基础。”李光玲有自己的打算。 “在交易市场上,一张熟板比生板要多卖上30到40元,还是卖熟板更赚钱。”把生板做成熟板,在以前都是找加工厂处理,现在,李光玲开始考虑由自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把经济效益留在自己的篮子里。 未来 对共同致富充满期待 十年来,李光玲做大了养殖“蛋糕”,实现了自己的先富,现在,她考虑的是如何在继续做大“蛋糕”的同时,和乡亲们共同致富。“现在,村里有10多户养殖狐狸、貉子,本村及周边的东河南、宗杨村等很多人来我这里取经,要种貂、种貉。如果大家能抱团发展,抗风险能力肯定增强,能够一起致富。”李光玲憧憬着未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李光玲说,自己对国家政策了解的还不多、不够具体深入,当笔者聊到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支持时,李光玲充满了期待,看到了未来。目前,她开始着手组建农民合作社的准备工作,去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
关键词:三农,养殖,致富,抚宁,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