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妈智障爸 青县13岁坚强女孩撑起一个家
长城网沧州12月5日电(董传辉 张海健 邢程)每到放学时间,总能看见马淑芝拿着板凳在门前等女儿张美华回家。虽然马淑芝有残疾,身高只有1米多,可是每天脸上总挂着笑容,看到女儿拿回了三好学生的奖状,逢人总会高兴地说:“女儿像我,聪明。” 特殊家庭造就懂事姑娘 张美华出生在青县新兴镇线庄的一个特殊家庭。妈妈马淑芝自幼患软骨病,俗称“玻璃体质”,骨质极其脆弱,常常会因为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就会骨折。因此,身高不到1米的她全身上下多处骨折,因为骨头没有接好,落下了残疾。 马淑芝年轻时就已经不能独立行走,小板凳成了马淑芝行走的工具。如今,已经陪伴她几十年的板凳成了她的双腿,每一步的挪动都十分费力,短短的几米距离,马淑芝要走上很久。 马淑芝每天最困难的事就是上下炕。炕沿和她的肩膀一样高,每次上下炕马淑芝都十分吃力。对于一个正常人再简单不过的动作,马淑芝要用好久才能完成。每当张美华想把妈妈抱到炕上都会被妈妈制止,因为妈妈脆弱的身体让别人使劲一碰就会面临骨折的危险。 马淑芝的四肢均有不同程度的伤残,不能正常的曲伸。身体的残疾给她带来很多生活上的不便,大小便需要女儿的帮助才能完成。马淑芝生活不能自理,丈夫张洪军则是先天性智力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从张美华刚懂事时,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年幼的她从很小就开始做饭洗衣,照顾父母的起居生活。 13岁女孩成为家庭支柱 每天天刚亮,张美华就早早地起床。她要为爸爸妈妈做好饭后才能去上学,中午和晚上放学后,她一刻也不敢耽误,总是牵挂着家中的父母。她生怕妈妈一不小心摔倒了没人扶起,生怕爸爸晚上还没有回家。每天放学后远远地看到妈妈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等她,她才会放下心来。 这个只有13岁的“小顶梁柱”撑起了整个家庭,虽然忙点累点,可张美华从不抱怨。她说:“我觉得父母真的很伟大,他们都那么坚强,为我创造了一个家庭,他们永远是我学习的动力。” 张美华爱这个家庭,爱爸爸妈妈,虽然她承受的压力比别的孩子多很多,但在她的眼中却看不到失落,她能感受到的是父慈母爱的幸福。 学习的动力源于父母 这个贫苦的家庭引起村里人的关注,乡邻们总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一杯热水、一碗热饭、一件衣服常常会送到他们家中。因为张美华家在村里没有地,好心的村民还送给他们2亩地,虽然收获的粮食不多,但一家三口也算有了依靠。 十多年来,张美华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父母没有上过学也都不识字,对张美华的学习也帮不上一点忙,可她的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虽然我不识字,可是我闺女脑瓜快,这聪明劲儿像我,看看这贴了一墙的奖状。”马淑芝一谈起女儿就特别自豪,总会竖起大拇指,笑得合不拢嘴。 张美华一家三口靠着200元的低保过日子。看着家庭的不幸和女儿的辛苦,马淑芝急坏了。2000年,马淑芝患上了心脏病,她舍不得花钱去医院,就在家里吃药维持着。母亲常年吃药又给家里增添了额外的支出,如今,张美华上学的费用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 穷苦的日子并没有让坚强的张美华放弃,每当看到家中的父母,她就会比别的孩子更加刻苦学习,她想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家庭的不幸。张美华搂住身边的母亲,娇小的母亲在她怀里像孩子一般。对家庭的担当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多年来一直支撑着张美华。“我会照顾好爸爸妈妈,我更会用好成绩回报他们,让他们知道他们永远是我学习的动力。如果我能继续上学,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
关键词:青县,玻璃人,智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