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关于“善行”的文化思考
●储瑞耕 “善行”与“做好事” 当“善行河北”、“善行中国”、“善行××”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普及的口号的时候,我们来提出一个问题:“善行”与“做好事”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正确的回答应当是:“善行”意味着“做好事”,但又不仅仅是、不等同于“做好事”,它的变成自觉行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发扬光大,它的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还需要上升到文化和理论的高度。 理论清醒是行动坚定的前提。一个人做一件几件好事总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凭一时的热情也能够做得到,但单凭“一时的热情”,做好事就往往不能持久。而如果有了理论的文化的支撑,那就会产生对“好事”的本质理解,那就会把“善行”变成自觉行动,那就会有持久的兴趣,产生能动的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有句名言叫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体现了一种高度理性的人生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你强迫他不做好事都不可能。 ——这就是文化和理论之力的一个例证。 两条重要信息 第一条信息:2013年11月上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文化”的地方有19次,可见其重要。 第二条信息:2013年11月下旬,习近平同志视察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在同专家座谈时他说:要仔细看看《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文化、道德、立国、立人——一个重要的综合工程。 “善行河北”、“善行中国”、“善行××”,是这项综合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据一项最新统计,全世界已经有9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孔子学院322所,还有3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孔子课堂369个。 2010年6月1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出席了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他指出:建立孔子学院,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中文的愿望,对于增进各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心灵沟通,都是必要的。 “心灵沟通”——真可谓“真理是全世界相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力量的显示,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孔子思想的力量不分地域地参透人心,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尊崇,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
关键词:善行,好事,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