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位可敬的经济学家及其作品的珍贵记录
《卢嘉瑞选集》第一卷《消费经济学文选》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卷《政治经济学文选》和第三卷《改革文选》将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出版)。这是卢嘉瑞教授关于消费经济学的代表性论文的集结,也是他计划出版的《选集》的第一部,书中不但有详尽的卢嘉瑞学术传略,而且在附录中收录了报刊记者对卢先生的专访,更有首次问世的自传《岁月如歌》,使我们对卢先生的为人、为学,有了一个完整深入的了解。 当拿到《卢嘉瑞选集》(第一卷)后,我迫不及待地捧读起来,感慨良多。书中披露了他鲜为人知的经历,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我虽与卢先生交往十余年,但直到读了这本文集,才对他的坎坷人生有了全景式的了解,对他献身科学的精神更加敬佩。卢先生1944年出生于沈阳市,3岁丧父、5岁丧母,半生坎坷。虽有如此不幸的身世,他却始终保持着对音乐、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总是将他爽朗的笑声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上世纪80年代,卢先生毅然放弃前途大好的仕途,来到河北经贸大学任教,开始了他最为钟爱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生涯。为了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卢先生日以继夜地在经济学的崎岖道路上前行。在学术研究的高峰期,他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整个河北财经学院宿舍楼中,他家的灯熄灭得最晚,亮得最早。边教学,边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卢先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项目1项。卢先生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能够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优秀专家等荣誉,都是他多年呕心沥血和不懈努力换来的果实。2009年7月,卢先生刚从河北经贸大学退休之际,即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聘为教授、首席学科专家,继续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卢先生最为珍视的最大财富,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友情,是爱。他的为人为学,一直为后辈所敬仰,作为我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学术生涯的引路人,卢先生更是我的楷模。 手头这本厚重而装祯精美的大部头力作,由卢先生发表的57篇论文集结而成,其中包括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发表的11篇,在《经济评论》、《当代经济研究》等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46篇。其内容大体上包括9个部分:(1)中国城镇居民的时间消费和消费结构;(2)中国农民消费;(3)消费教育;(4)消费与消费需求的新观点;(5)消费品过剩、扩大消费需求与提高消费率;(6)消费信贷;(7)把提高生活质量放在首位;(8)提倡科学消费,消费主义;(9)可持续消费。 通读这些论文,会发现它们呈现出鲜明的学术特色: 第一,选题紧紧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力图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而不是坐而论道。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作为一位心系苍生的经济学家,卢先生在学术研究中始终贯穿着现实意识和问题导向。他之所以关注消费问题,是因为“扩大居民消费是改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扩大消费需求是跨世纪的长期战略任务”,之所以关注农民消费,也是因为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卢先生曾在工、农、商、学、兵、政6种工作岗位留下青春的足迹,长期在基层的工作经历,使他对现实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指出,扩大消费面临六大挑战:收入两极分化愈益严重;资源约束趋紧;产品质量令人忧心忡忡;食品不安全成为一大社会灾难;网络团购陷阱多多;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低。这些问题都直指现实中的尖锐矛盾。卢先生善于见微知著。同样是去菜市场,别人是买菜购物,而他是做市场调查。正是凭着对现实的勤于观察,当“苹果”落到头上时,他才能像牛顿一样产生灵感,提出独创性的理论。例如,他和几位朋友于1990年初撰写发表的《解决农村宅基地失控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一文,认为我国农民“建房立祖业”的观念极大地刺激着住房消费,占用了大量耕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认为坚持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的原则是正确的。对上世纪80年代末农村泛滥起来的“三色”消费(用于结婚方面的“红色”消费、用于丧葬方面的“白色”消费、用于人情往来的“黑色”消费),既对其愚昧性一面进行了批判,又对怎样引导文明消费提出了建议。他积极地为中国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四项重大建议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应邀出席相关会议,体现出一个经济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第二,勇于破除思想禁锢,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卢先生性格直爽,不怕得罪人。这种性格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原则,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范畴——商品,提出了新定义:商品是通过交换而满足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重新对商品进行了分类。他还论证了消费需求的实现而非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些提法都是极为大胆的,甚至对整个政治经济学体系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再如,他对消费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再认识,指出消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在此基础上,他关于消费教育的理论体系,直接撼动了被西方经济学长期奉为圭臬的消费者主权理论。他还指出,“循环经济”或“循环生产”的创始人和首倡者是马克思而不是波尔丁、皮尔斯或其他什么人。他还在理论上首开系统研究农民消费结构的先河,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不尚空谈,而是注重用事实说话。在上世纪电脑和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卢先生养成了收集剪报的习惯,每每看到有典型意义的报道、数据,他都分门别类地剪下并收集起来。利用自创的资料库,他下笔总是言之有据,并一一注明出处,体现出了严谨治学的精神。而在表述风格上,则以通俗易懂见长。卢先生喜欢将深邃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现出来,这虽增添了表述的难度,却极大地增强了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卢先生提出的诸多独创独到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已经接受并将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例如,他指出,当我国进入买方市场之后,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和终极动力,启动消费拉动内需,对于克服市场疲软,使国民经济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观点正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导策略。关于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问题,早在2008年他就提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应实现以消费为主向投资为主的转变,中国则应实现以投资为主向消费为主转变。这一观点提出不久,美国就发生了波及全球的次债危机,卢先生提出的应对措施正在应验。再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卢先生就针对农民虽衣食无忧但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严重匮乏问题,提出正确引导农民文化消费,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后,我国大规模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文化消费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罢《卢嘉瑞选集》第一卷,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位勇立时代潮头,同祖国风云融为一体的学者的风采,再次被卢嘉瑞先生对学术的执着、对工作的勤奋、对生活的热爱所感染。而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为我今后的研究留下了极大的探索空间。期待着卢教授的后续文选尽快出版,也相信本书的问世,一定会激励更多的年轻学子在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奋发有为,为中国今后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云) |
关键词:经济学家,作品,卢嘉瑞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