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评]“农家书屋”打开农民群众“心门”
河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48969家,覆盖了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农家书屋的使用情况如何?农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图书?2月11日、12日,参加“中国梦·赶考行社长总编进书屋”活动的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等省内8家出版社、报刊社的总编辑和编辑部主任到曲阳县、肃宁县的部分农家书屋进行调研。(2月19日《河北日报》) “俺们村的老百姓可喜欢看书了。农闲时候看,下雨天也来书屋看”,老乡们扬起的嘴角和质朴的语言,都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百姓们对农家书屋的喜爱,是对农家书屋进农家的肯定和赞许。农家书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是政府站在群众立场上为农民群众做的大实事、大好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品位也在渐渐发生变化,农民群众不再一味地依赖纸质文化传播媒介,他们开始打开视野,将学习的方式渐渐向影像媒体倾斜,农民群众更加留意实用性书籍,对于文史类知识的热度仍旧有增无减。由此可见,农家书屋要想立定脚跟,长久地活跃在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就必须要认真调研,把农民群众喜爱的、需要的都吸收在农家书屋里,培养农民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向上的文化氛围。 覆盖农民日常生活的书籍才更有生命力。理论气息重、学术色彩浓的书籍,表面上看起来“高大上”,其实是最不易于被农民接纳和理解的。书屋在引进书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服务对象受教育水平和欣赏水平。如果刻板地把一些农民不感兴趣的经典书籍引入,只会让农民有拒之千里的陌生感,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生产科技类书籍是农业生产道路上的指明灯。很多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却还是固守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说明农民的传统思维还是没有被打破。社会在发展,而社会发展需要讲文明、高素质、会生产的新型农民。笔者认为,书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带动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的“起跳点”,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摇篮,作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 农民的广泛参与才是活动的根本目的。生动的演讲、丰富的活动图片,琳琅满目的各种图书,都不是活动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志。农家书屋进农家是要深入百姓生活,丰富农民的文化世界,营造浓厚的书香气息,党员干部“搭好台”,是希望农民群众“唱好戏”。笔者认为党员干部要号召和带动群众多进书屋看好书,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书屋,用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将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吴树玲) |
关键词:社长,总编,书屋,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