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时评】“三个最严”保障食品安全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但近些年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却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天”,始终被雾霾笼罩,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李克强总理连用三个“严”字,强调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更表现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决心。 “最严格的监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监管,不仅仅是对违法者的监管,也是对执法者的要求。执法人员是法律的践行者,循法办事,依法行政,守住了法律的威信,才能去查处违法案件,打击违法行为。面对纷繁变化的违法方式,执法人员要严格执行标准,更要擦亮双眼,细细甄别,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执法者不违反法律的规定,违法者不僭越法律的雷池,百姓的生命健康之路就能少一些荆棘;多一些铁面无私的严格执法,少一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法外开恩”,人民的食品安全就能多一层保障。 “最严厉的处罚”——违法必罚,罚者必痛。违法成本低,是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处罚力度的加大不能单纯靠提高罚款数量,应结合多种处罚方式,比如将违法者逐出生产销售领域等,对守法者“放行”,对违法者“叫停”,使违法者对法律的红线望而却步。加大处罚力度,让心存侥幸的违法者胆战心惊;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者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后悔莫及。生产经营者守法了,违法犯罪者真怕了,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才有希望。 “最严肃的问责”——有责必究,追责必严。领导干部是第一责任人,将责任转化成权利,使法律执行到了地方就变了味,走了样,甚至成了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领导干部怕挨板子,丢帽子,甚至藏着捂着,使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危害始终不能消除。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动真格,出实招,创新干部考核机制,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有了责任就应承担,有了问题就该追究,更要一追到底,决不姑息。责任人始终绷紧了“食品安全”这根弦,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才有保障。 有了“最严”的决心,有了长抓不懈的恒心,老百姓才能吃得放心,过得舒心,活得安心。(赵俊) |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食品安全,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