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别让“雷文化”雷掉了道德
●汪金友 愈演愈烈的“雷文化”,现在已经“雷”到了学校。近日,四川内江的一位学生家长,竟然在8岁儿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张“流氓证”。再到学校门口的商店一看,还有五颜六色的“处女证”、“泡妞证”、“校霸证”、“土豪证”,以及“欠揍”、“求包养”等语言粗俗、内容下流的证书和标牌。 “雷文化”是一种创意文化,也是一种变异文化。就像天上打雷一样,突然之间,“轰隆一响”或“喀嚓一声”,让人感觉惊奇、惊讶或惊吓。“雷文化”的兴起,与文化市场的繁荣和饱和有关。很多的文化形式,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只有新鲜刺激的东西,才能找到新的市场。于是就有一些头脑灵活的人,绞尽脑汁研究开发能够产生“强烈冲击电波”的文化产品,梦想着一炮打响,一夜暴富。 “雷文化”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却创造了很大的市场。比如网络上的一些“雷语”,如“囧”、“神马”、“木有”、“打酱油”、“俯卧撑”等,深受网民的喜欢。还有动漫中的很多卡通形象,虽然“雷事连篇”,却让孩子们高兴得合不上嘴。另外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雷故事”、“雷人物”、“雷情节”等也经常出现。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一个来自外星的小伙子,在地球上生活了400多年,竟然还是原来那副模样,而且还和地球上的现代姑娘谈恋爱。用一句行话,这叫“纯属虚构”。 新鲜没有错,刺激也没有错。但无论什么“雷”,都得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做人的道德和社会的公德。当发明者兴致勃勃地绘制“流氓证”的时候,当销售者美滋滋地兜售“泡妞证”的时候,想过没有,如果是自家的孩子,你愿意他接触这些东西吗?难怪四川内江那位母亲愤怒地向媒体投诉:“这也太不像话了,这不是要教坏我们娃儿吗?” 你给人家的娃儿戴一个“流氓证”,人家就完全有理由给你戴一个“教唆证”。如果将来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到你们家里找你算账。一天多卖几个证,确实可以多赚几块钱。但你卖掉的不是玩具证,而是自己的良心。 任何一种文化,只要进入市场,就会变成公共产品,就要产生社会影响。所以创作可以自由,但市场不能自由。如果谁愿意卖什么就卖什么,不仅孩子们招架不住,就连一些意志薄弱的大人,也可能招架不住。去年在网上曾经看到一篇讲乱伦故事的博文,其情节之奇、语言之脏,让人不堪入目。所以笔者一直担心,这要让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看了,会不会被雷得神魂颠倒? 比起传统文化,“雷文化”具有更大的渗透力和杀伤力。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有人去分辨和抵御。首先要分清,哪些可以进入市场,哪些不能进入市场。对那些不准进入而又偷偷进入的,该谁去清理。笔者觉得,对学校门口商店卖“流氓证”这种事情,学校、街道、工商、质监、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都有责任去管。怕只怕龙多四靠,推诿等待。谁都觉得事情不大,谁都认为该由别人出头,于是“流氓证”们便招摇上市,雷声火爆。 “雷人”是一件快事,但如果把别人“雷倒”或者“雷伤”,可能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或道德责任。“雷晕”别人的同时,往往也会“雷伤”自己。所以在创意“雷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以道德为尺,以法律为界。 |
关键词:雷文化,创意,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