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589位非遗传承人亮相武汉 “非遗”亟待更多传承

来源:长城网 作者: 2015-11-24 16:57:2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非遗展示现场。

  据荆楚网报道,大展期间,记者走访多处国家级非遗展台发现,与大展期间爆棚的人气相比,非遗传承更是一项孤独守望的事业,多种尴尬困扰着如今的非遗传承与发展。

  作坊式传帮带 生存问题待解决

  11月21日,在国家级非遗“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展示区,传承人陈利在现场展示技艺。她以墨线勾勒纹饰大致轮廓后,再以分水法填以色彩,填色的料水却不外流,在一旁围观的观众十分惊叹。

  酒虽好,品者却少。谈及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现状,陈利叹了口气:“我钻研醴陵釉下五彩瓷已经30多年了,深知这项技艺需要潜下心来学习,没有长期的积累是掌握不好的,现在我们传承发展的情况比较难。”

  目前,陈利主要依托自家的小作坊进行醴陵釉下五彩瓷文化的传承。“20多个学徒在作坊学习和制作,一般都学一批走一批。年轻人很少能沉下来跟我学这个的,现在面临的,不仅是要传承技艺还要面向市场找生路。”问及醴陵釉下五彩瓷每年的产值,陈利坦言:“实在不高。喜欢这项技艺的人比较少,现在要解决的就是生存的问题。”

  在国家级非遗“东巴文化”展台,第18代传承人和国耀也向记者诉说了他同样的困惑:现有12名徒弟,全靠自己一点点教会他们。“这是一项孤独的事业,没有太多的人关切,但是我还是要努力把祖先的这项智慧遗产传承下去。”和国耀说。

  工业化思维冲击 非遗继承者寥寥

  如果撇开生存问题不谈,最让传承人们揪心的,恐怕还是手上的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东巴文化是云南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东巴象形文字是被誉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

  谈及传承情况,东巴文化传承人和国耀无奈地摇了摇头:“工业社会太发达,现在的人一切向钱看。很多年轻人来找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跟你学东巴文化,你给我多少钱工资?’”这让他感到十分无奈。和国耀还告诉荆楚网记者,这些年他陆陆续续接收了不少年轻学生,但是一路教下来,发现年轻人爱偷懒,“他们兴趣不大,所以不能沉下心来学习东巴文化”。

  国家级非遗“赵李桥青砖茶”代表性传承人权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赵李桥青砖茶区别于其他青砖茶的地方就在于其古老的发酵陈化工艺,茶叶经过传统的割茶、炒茶、揉茶过程后,就要放到仓库发酵陈化半年,这样才能保证口感。“我们的砖茶制作非常辛苦,仓库茶灰多,制茶过程需要很多体力。现在年轻人都向往大都市,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这项工作。”权威无奈地表示。

  非遗作品凝心血 市场欢迎度却不高

  国家级非遗藏族唐卡(勉萨画派)传承人罗布斯达传承的唐卡是青藏高原上独特的绘画艺术,在千年的传承历史中,唐卡吸收、融合了汉、藏、印度、尼泊尔等多种地域文化的艺术元素,发展成为极具雪域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就是这样一种人类进程中极为瑰丽的文化宝藏,目前的社会接受度也差强人意。罗布斯达告诉荆楚网记者,从全国来看,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多一些人了解唐卡,到了其他地方,许多人根本对唐卡一无所知。“宣传很不够。”而更让罗布斯达痛心的是,现在在尼泊尔,一些唐卡经营者,将唐卡完全商业化了。 “正宗的唐卡是画师一笔一画画出来的,这里面倾注了画师们的心血和对文化的认同。而现在有人将唐卡用印刷品形式来呈现,甚至这样的唐卡居然比手画的唐卡卖得更多。这样做完全就让唐卡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我非常反对这样!”

  与罗布斯达相似,近几年,陈利和自己的弟弟通过非遗交流,也尝试着将许多非常美的传统技艺印制到釉下五彩瓷器上,如蜀锦等,结果却并不理想。“我们花费了很多心血,但消费者并不买账。”陈利困惑地表示。

  非遗,亟待更多的关注和传承!(据新华网、搜狐网、荆楚网等综合报道)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关键词:非遗项目,传承人,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马冬冬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