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汉族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从初一这一天开始,人们便欢欢喜喜地过大年。初一拜年,初二回门,初三吃盒子,到了初五要放炮“崩穷”……究竟人们要如何庆祝“欢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都有哪些习俗,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刘绍本个人简历
刘绍本,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文化专家,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写作学会会长,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是汉族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汉族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大年初一年味儿正浓

拜大年:

  拜年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拜年有讲究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汉族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走亲戚、礼节性的拜访、感谢性的拜访、串门式的拜访。

听民俗专家刘绍本老师“话”新年

归宁日、嫁女回门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年。娘家人在这一天,要款待女婿,老话讲“女婿进门,老母鸡没魂”。旧时,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有人“带着婆婆回娘家”,一家人热热闹闹,吃一顿丰盛的饭,取团圆与吉祥之意。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旧时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举行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节日禁忌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本期策划、制作:宁晓雪 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