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长城原创>>

[新春走基层]李保国与家人扎根艰苦大山的岁月

来源:长城网 作者:杨雅荃 2016-02-18 08:44: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2月17日讯(记者 杨雅荃)日前,记者来到邢台,走访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这些年驻扎的乡村。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李保国举家扎根山区,他用责任和担当,用科技和知识,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让太行山区的农民摘掉了“穷帽”。

  在李保国的带领下,邢台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内丘县岗底村从人均收入不足80元的穷山村,一跃成为如今太行山靠苹果种植发家的首富村;把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岗野岭,打造成为享誉全国的临城绿岭薄皮核桃生产基地。

  他是老百姓的科技财神,是大学里受人尊敬的教授;然而,作为丈夫、父亲,李保国却不那么“称职”。为了帮助百姓致富,他在岗底村一住就是9年,艰苦的生活从没有改变他的志向,家人一路的支持让他格外珍惜自己的家。

李保国正在向当地果农讲授果树种植方法。长城网 杨雅荃 摄

  李保国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当老师,3个月后就来到了保定农村的教学科研点,从事沙地桑园建设研究,一干就是4年。他惊喜地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在基地建设中变得生动而鲜活起来。有了这样的发现,年轻的李保国更是一有机会就“往山里扎”。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林学院、河北农大等一批农林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始走出校门,走向山区,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从此,他的命运开始与山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李保国笑容很真诚,语言既简练又风趣。不难想象,在30年与山区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已经完全融入村民们的生活。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保国与山区结缘时,孩子才4岁。这位大学教师舍弃了8小时安稳的坐班,舍弃了图书馆里静谧的书香,与同样从事林业课题研究的妻子一头扎进了太行山,早上5点起床上山,晚上七八点才返回。山里条件差,上山带几个馒头一瓶水就很满足了,夜里甚至只能点柴油灯。为了让秃山变绿,他把自己和家庭全都拴在了大山里,那时候从邢台山区回家看望孩子和老人,要花费至少3小时汽车车程与7小时的火车车程。

  为了便于工作,李保国将刚满4岁的儿子和丈母娘接到了山沟沟里生活。一家四口就住在一间房子里,孩子由老人照顾。“我儿子就是在邢台县浆水沟里长大的,村民们都管我儿子叫‘小流域’。”直到儿子上小学,李保国才把儿子送回了保定读书,后来他在内丘县岗底村扎根9年期间,他又把儿子接到内丘县读中学。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李保国,农业,小流域,家庭,理解

责任编辑:杨雅荃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