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那么,在清明节这天中国人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清明节与寒食节都有哪些关系呢?请听小编为您一一道来。
  刘绍本个人简历
刘绍本,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文化专家,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写作学会会长,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
清明节: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与寒食节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清明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听民俗专家刘绍本老师“话”清明

踏青寻春

  清明节又叫踏春节,从古至今,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踏青出游,与自然亲近,寻找春天的气息。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清明踏青时也有许多传统的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等。人们在这天踏青出游,与春天亲近,与自然亲近。

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诗词

  提到清明节的诗词,人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实,有关清明节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诗人韩翃形容清明节“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些精美的诗词歌唱这个传统的节日,歌唱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同时也为我们的传统节日增添了雅致的文化气息。

饮食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本期策划、制作:宁晓雪 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