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提升诊疗水平 让家庭医生做患者“引路人”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7-05 15:34:3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早在2014年3月,广州就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并提出到2016年,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覆盖率要达到70%。但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一些刚开始该项签约服务工作的基层医生表示,到今年年底,难以完成与辖区居民签约率达15%的任务。

  家庭医生签约遭遇水土不服

  旧有的固化思维作祟

  毫无疑问,目前家庭医生在中国社区的进展,确实遇到了一定的瓶颈,任你社区、医生如何宣传,居民总是抱着观望的态度,遇个头疼脑热宁愿在家上网百度,也不向社区医生进行咨询。这种境况得话表两头来说。

  在发达国家,基本上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并非港剧中写得那么好,事实就是如此,而且社区家庭医生没有特殊情况,一生中是不会变更的,对居民身体状态可以说了如指掌,而与居民的关系亦可谓一生相伴,那种信任和服务恰如亲人。不仅有效缓解了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更使社区居民享受到了来自政府的福利和幸福感。

  但别忘了,这种“高大上”的医疗制度也得与水土有关,搬到中国百姓生活的环境里来,就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无论制度还是咱老百姓。如今钢筋水泥筑起来的城市社区,别说邻里,即使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又有多少时间能够坐下来交流,又有多少沟通?在这种境况下,光靠社区的宣传、医生的跑腿,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的信任又从何来?急病拔打120,有病可上大医院,社区医生水平如何还两说,在这种信医院不信医生的固有思维里,家庭医院推广谈何容易?

  推广不能一厢情愿

  家庭医生在我国仍然是个新鲜事物,在百姓中的认知度还不高,民众转变传统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打破旧有的固化思维,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口碑相传外,还应该要有实实在在可触摸的利益体现,如加大社区医疗机构的硬件设备投入,在医学院校广泛开办全科医生专业,并在收入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尽可能向全科医生倾斜,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家庭医生的事业之中,避免“签而不约”的现象等等。

  总而言之,只顾一点,不虑其余,势必会多方掣肘,道阻且长。因此,要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吸引力,就必须以辩证、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展,假如其他方面跟不上,哪怕签约率再高,也只是数字成绩。管理者视角必须服从于公众视角,切不可一厢情愿。

  群众“愿意签”医生“愿意干”都不可或缺

  提升服务水平是关键

  只有群众“愿意签”,医生“愿意干”,家庭医生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居民福祉。提高全科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赢得居民家庭普遍信任就成为关键。按意见要求,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可以成为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现阶段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而由于各地医疗资源不均衡,有些地区极度缺乏符合条件的全科医生,因而使“签约”受到制约。因此,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加强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的团队建设,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医务人员参加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其医疗水平。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家庭医生是否称职,群众的感受最真实。应建立以签约居民为主体,向社会公开的反馈评价体系。这个考核体系应该包括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核心指标在内,继而与家庭医生的收入、职称晋升挂钩。

  推广家庭医生需要更多政策保障

  要加强签约医生队伍建设

  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应措施,通过对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学习以及定向培养、人才引进等途径,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广泛培养全科人才。同时,鼓励引导公立医院医师和中级以上的退休临床医师以及具备条件的民营医院医生、农村个体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补齐健康管理服务人才不足的短板,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服务需求。

  要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经费紧缺是实现签约服务的一大难题,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常化运行。一是积极探索政府、医保和签约居民共同筹资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和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项资金补助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经费保障。二是财政和医保、卫生计生等部门要主动担当,优先保障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拨付到位,及时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注入资金动力。三是对签约居民减免部分诊疗费用,使其享受公共卫生增值服务等优惠政策,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签约。

  要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

  顺利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离不开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资源信息协同共享和技术方面的互动交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新技术,构建完善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平台的数据交换,实现家庭医生和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医疗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效率。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东方网等综合)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技术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