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长城原创 >>

[长城时评]塞罕坝林场典型为何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

来源:长城网 作者:边建军 2017-09-26 19:48: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鲜活的故事——在圆满完成北京人民大会堂和省会河北会堂的两场报告会后,9月6日至22日,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奔赴贵州、江西、福建、山西、青海、内蒙古、江苏、北京等省(市、区)作巡讲报告,继续生动讲述塞罕坝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宣讲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9月24日《河北日报》)

  现场很多人拭去泪水,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塞罕坝人的坚守能让这么多人心生景仰?塞罕坝人给了我们怎样的信念和力量?学习宣传塞罕坝林场的先进事迹,在这个时代究竟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典型宣传是我们党的传统。与以往树立过、学习过的各种先进典型相比,塞罕坝林场带有鲜明的特点:这是一个牢记使命,听党的话,坚持5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典型,始终如一、百折不挠;这是一个艰苦创业,为了阻滞沙漠南侵、构筑首都生态屏障,毅然走上与风沙抗争之路,被逼出来的奇迹与壮举;这是一个契合、适应当今绿色发展主旋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所以,塞罕坝林场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敬重,能够立得住、推得开、叫得响。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强大灵魂。“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从第一代人服从组织安排上坝开始,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党的重托,一代代坚守、一代代奋斗,他们身上最鲜明的特质就是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六女上坝”的主人公之一、塞罕坝机械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坦言:“说真的,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没有想什么苦啊累啊的,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55年的植树造林,只有方法上的改进,没有方向上的摇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凝聚民心群力、找到正确道路、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优势。塞罕坝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只要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就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走向胜利。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本质内涵。“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一部塞罕坝创业史,就是一部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史。塞罕坝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大家,与天斗,战胜风雪干旱自然灾害;与地斗,战胜苗木培护困难;与己斗,战胜孤独寂寞消极情绪,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在流沙中植树。每一棵树都浸透着他们的汗水,每一片林都熔铸着他们的心血,不知有多少人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塞罕坝人靠什么跨过了风沙、暴雪等沟沟坎坎,坚定不移种树?是不屈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实干苦干拼命干的韧劲。塞罕坝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只有保持艰苦创业的劲头,才能攻克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征。“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塞罕坝的名字一次次被叫响,其根本之点就是塞罕坝人执着于绿色发展。之所以能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是因为他们内心无比渴望绿色、血液中融进了绿色。当年,面对荒山秃岭,塞罕坝人坚信“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矢志不移植树造林,与沙尘暴频袭北京的恶劣环境展开艰苦抗争,这在当时或许不叫“绿色发展”,却是一场硬碰硬的绿化壮举,实现了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历史跨越。塞罕坝林场森林繁茂、空气清洁、水源优质,催生出森林旅游、碳汇交易、矿泉水生产等众多绿色产业,实现了绿富双赢。塞罕坝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才能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先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学塞罕坝,塞罕坝在河北,河北怎么办?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自觉把弘扬塞罕坝精神融入到我们干事创业的具体实践中,真正使塞罕坝精神成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精神动力,让河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边建军)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创业,绿色发展

责任编辑:芦静
版权所有  长城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170001号  冀ICP备10001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