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改革·印记】说说那些消失的行当与匠人

2017-10-27 10:27:27 来源: 长城新媒体
分享:

  在岁月的长河中,随着一些新的行业出现,一些老的行当和匠人也就消失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传统技艺也就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锔碗匠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碗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打破了碗是舍不得扔的,这时候锔碗匠就该登场了。锔碗匠把碎成几块的碗固定好,然后用金刚钻在碗壁上钻出小孔,再用一种类似于订书钉的钯钉加固,一只碗就修好了。修好的碗虽然有了“补丁”,但是大可以放心使用,与原来一样滴水不漏。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家乡的街头偶尔还能看到锔碗匠的身影,再后来就彻底没有什么印象了。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打碎一只碗的时候不再是心疼,而是口中念诵着碎碎平安时,老百姓早已经有能力用新碗去替换碎掉的碗了,锔碗匠也就再没有生意可做了。

  铜锡匠

  铜锡匠在农闲的时候进村揽活,一个村庄一般要待上好几天。村里人拿着铜块、残破的锡具或其他一些金属制品来到摊位前,铜锡匠逐一过秤、问清楚需要打制的物品,然后就开始了制作流程。能够利用的金属被放置在坩埚里融化成水银一样的液体,然后倒入预先设置好的模具里冷却,一会功夫一把勺子或铲子就成形了。

  我家就有一把铜锡匠打制的铲子,耐用倒是也算耐用,只可惜起初还是银亮色的,没用多久便氧化成了灰黑色。再后来,铝制品、不锈钢制品、塑料制品成批生产出来,这些材料做成的东西既实惠又耐用,老百姓没有了打制铜锡用具的需求,铜锡匠没了用武之地,最终也就销声匿迹了。

  打井人

  在老家,每家每户原来都有一口水井。这口井既是一家老小的饮用水源,也是夏季里冰镇西瓜的天然冰箱。因为井对于各家都不可或缺,也就有了一些以打井为生的人。

  打井人并不职业,他们都是三里五村的庄稼人,平时各自种地、砍柴,有了活计才聚在一起。印象中打井人多是“三人组”,一个人负责在井底掘进,一个人用辘轳把挖出来的土和胶泥绞上来,一个人负责倾倒运到地面上的土和胶泥。如此反复几天,待到水井出水了,打井人就收钱收工。一个月接三两个这样的活,打井人手里就有了活络钱。有一天,打井有了机器,自来水接到了千家万户,打井人也就另谋职业了。

  磨刀匠

  “磨剪子来,锵菜刀”,稍微上点年纪的人,一定都听过这拖着长音的悠长吆喝声。

  一声吆喝穿街过巷,家庭主妇们便携钝刀、锈剪子出门,循声交给磨刀匠整修一番。磨刀匠的行头极为简单,一条木头的长条板凳,板凳上固定两块磨刀石,板凳腿上绑着个水罐,仅此而已。磨刀时,磨刀匠劈腿呈骑马状跨在凳子上,一面磨一面往刀上淋清水,磨一阵就用手指在刀刃上试一下,只一根烟的功夫,一把钝口的菜刀就又锋利如初。如今,虽然还偶有磨刀匠出现,但是生意已大不如前。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其实有时候消失也合理。那些传统行当与匠人的消失,是因为出现了更好的替代品,是因为科技水平进步了,是因为生活质量提升了,这背后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一幅生活步步高的美丽图景。(高永维)

关键词:行当,匠人,改革开放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