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衡水12月2日讯(记者 邢梅智 扈炜 常虹 张千)11月24日,衡水市委外宣局举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会,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市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园博园建设、衡水湖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进行了发布。衡水市环境保护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宋海水,衡水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刘俊峰,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袁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衡水市委外宣局副局长信志锋主持发布会。全程实录如下:
衡水市委外宣局副局长、主持人信志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同时,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5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任务,完成好这些任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市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强调,要扎实推进生态衡水建设,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续用力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打赢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稳定退出全国城市排名后十位。
今天举行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主题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场发布会的发布人为,衡水市环境保护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宋海水,衡水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刘俊峰,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袁博。
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衡水日报、衡水晚报、衡水新闻网、衡水电台、衡水电视台、衡水广播电视报、衡水广播电视网等市直媒体;中国衡水、衡水发布等市政新媒体;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长城新媒体、河北工人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法制报、河北新闻网、河工新闻网、河北共产党员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社、中国经济网、中工网、网易衡水等驻衡在衡媒体。
下面,先请衡水市环境保护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宋海水进行发布。
衡水市环境保护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宋海水: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市环保局对大家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10月18日—24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对于生态环保建设的阐述可谓浓墨重彩,下面我借此机会,向大家做一交流:
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共1400多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报告中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加了一个“草”字,体现了党中央对自然共同体的认识更加完整;报告中提出“物耗”,将降低资源消耗进一步细化为降低能耗、物耗,显示出我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将进一步细化;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国际政治视野。
第二,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地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也凸显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在解决当前国内主要矛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纵深。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国土资源、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各个层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进一步推进。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
二、近五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
1、区域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70天提高到2017年截止到目前为止的142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由91天下降到目前的25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11.71下降到7.21,细颗粒物(PM2.5)浓度由12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5微克/立方米,8个县市区空气质量改善率位列全省前二十名。衡水湖四个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清凉江连村闸、北排河田村闸、滏阳河小范桥、滹沱河临河富庄桥、江江河张帆庄全部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均达到Ⅲ类水质要求。
2、环境风险防控稳步推进。建立完善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管理动态档案,5年来,全市未发生涉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和涉重金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企业自律体系建设,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到95%以上。规范放射源运行和管理,各级环保行政执法部门和各涉源单位均编制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3、生态建设扎实开展。5年来,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13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44个。扎实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县城)建设,7个县(市)建成省级园林县城。加强衡水湖保护治理,环湖建设生态屏障近万亩,新增湿地面积3.5平方公里。
4、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累计完成涵盖227个村的20个综合区域的整治。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4处、污水净化池1347处、庭院式一体化处理设施2375处。对520个村实施改造提升,涌现出绳头、周窝等升级版现代乡村。
5、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累计建成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21个。工业新区冀衡园区重点排污企业“一厂一管”工程全部完工。建成并投入运行生活垃圾填埋场10个。市、县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基本建成。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等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达到86套,64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全部实现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建成市、县(区)、企(事)业单位三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成市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和一级网格13个,二级网格126个,三级网格1049个,初步搭建起了环保网格化管理体系框架。
三、下一步工作谋划
2018年,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突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目标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治本攻坚,着力重点突破,着力铁腕治污,切实让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一)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是继续实施压煤、优企、抑尘、控车、增绿五大攻坚战。二是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27”方案各项重点任务。三是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四是深入推进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五是大力推进大气污染监管治理平台建设。
(二)加快水污染防治。一是加大水环境污染防治力度。狠抓源头监控。二是持续加强水生态修复保护。突出抓好衡水湖生态环境治理,加大重点河流的治理力度,确保我市所有断面达到国家和省考核的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三是做好生态红线勘界工作。根据我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组织开展全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勘界落地工作。
(三)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一是开展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查明农用地污染面积、分布、主要污染物及污染程度。二是强化建设用地管控,完成建设用地疑似污染地块场地环境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开展污染地块土地环境分析按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及其效果评估等工作。三是制定全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类别划分工作方案,开展农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
(四)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一是继续开展大气环境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将执法重点转移到做好秋冬季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二是全力推进堆场、料场的规范化管理及在线安装工作。三是做好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完成后的后督查,严防反弹。四是深入开展打击非法倾倒危险废物和危化副产品雷霆行动,进一步提升危废监管水平和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衡水市委外宣局副局长、主持人信志锋:
请衡水市园林管理局刘俊峰进行发布。
衡水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刘俊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衡水市园林管理局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发布的内容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开创园林绿化事业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市、我部门实际,就是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全市的重点民生实事来强力推进,要积极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度融合到推动我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去。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滨湖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谋划实施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重点绿化建设项目,全市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我市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48%,绿地率达到38.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15平方米/人,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市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就
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园林绿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开创了园林绿化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在道路绿化建设上。近年来,我们针对街道绿化档次不高、亮点不突出、黄土裸露现象普遍等问题,重点实施了市区主干街道、南北出口绿化改造提升,重要节点部位大型绿雕花坛得设立,市区裸露地面绿化覆盖、行道树树穴美化提升及马拉松草花种植与摆放等多项绿化工程。尤其是前进大街绿雕花坛摆放和林下耐阴花卉的种植工作,几经设计和试验种植,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我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市区形成了多条以国槐、白蜡、法桐等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的林荫路,构筑了林荫型、景观型、立体型的道路绿化网络。二是在公园游园建设上。近年来,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一批多样化、多元化且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主题性公园应运而生。先后改造提升了人民公园、中华公园、青年公园、怡水公园、滏阳河景观带、荷花公园及衡水湖湿地公园,谋划新建了植物园、颖达公园、滏东公园、宝云公园、西环公园、丰收渠带状公园、园博园等公园游园。截至目前,我市主城区综合公园3个,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达到39个,基本满足了群众休闲、健身、赏景等多方面的要求。三是在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创建上。近年来,我们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了“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的创建活动。同时根据不同单位、小区具体的情况,充分利用楼间、阳台及院内空间,破硬造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力求让能绿的地方都绿起来。先后涌现出了衡水学院、丽景福苑、恒大城等一大批园林式单位小区。截至目前,我市居住区(单位)339个,其中园林式居住区99个,园林式单位80个。四是在防护林体系建设上。近年来,我市积极发展防护林绿化及环湖环城绿化,先后建成了北外环防护林带、南外环防护林带、京九铁路防护林、滏阳河、衡水湖防护林带。以“一湖一带”景观建设为重点,以环湖造林100平方公里为目标,积极推进衡水湖森林公园、马拉松赛道等景观提升工作。初步建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环城林带为基础,以道路、环湖绿化为骨架,以成片造林为重点的绿化网络。五是在节约型园林建设上。我们在园林绿化项目上坚持生态化建设,并积极探索节约型园林绿化之路。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绿雕花坛小品的设计施工上,积极创新拓展工作思路,通过对废旧轮胎、废弃铁架的回收利用,积极采用自主焊接、自行设计的方式来完成,做到了既美观又节约。二是植物搭配讲究多样性。针对往年存在的精品不多、特色不鲜明、植物品种较单调等不足,我们在道路绿化、公园绿地、街头游园的绿化建设中实现了乔、灌、草合理搭配,达到了丰富的生态自然景观效果。三是倡导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理念,在新建公园和部分街道绿地中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设施和透水铺装材料,并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集雨型绿地,充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河北省园林博览园建设成就
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可谓是我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一大亮点,它不仅大幅度提升了衡水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展会期间举办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径。一是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园林。新建园博园与改造提升的衡水湖湿地公园、马拉松广场、荷花公园“四园合一”,总面积达到254公顷,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园林。二是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园博花街。花街长约600米、宽约30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三是建成了全省第一家裸眼5D影院。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四是拍摄制作了全省第一部以“河北揽胜”为主题的5D影片,集中展现了全省11个设区市及定州、辛集市的风景名胜。五是规划展馆创造了数字沙盘市区全覆盖、32座数字座椅影院、多媒体湿地复原空间三个“全国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在建新建绿化项目,不断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力度,为打造生态宜居滨湖园林城市、美丽衡水作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衡水市委外宣局副局长、主持人信志锋:
请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袁博进行发布。
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袁博:
各位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参加“加强生态建设”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衡水湖湿地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入耳入心,极大增强了我们做好衡水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过去五年衡水湖湿地保护工作的相关情况。
一是坚持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就确立了“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社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解决人口稠密地区湿地保护所面临的各种特殊矛盾,实现人、鸟、湖的和平共处和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广泛、持久的宣传教育,使湖区群众、游客逐渐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高爱护湿地、保护生态的自觉性、自律性。另一方面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衡水湖生态旅游所带来的成效,游客年接待量从2012年的100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200余万人次,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从业者收入也不断增长。 “把衡水湖保护好了,自然环境才能越来越美,生活也就越来越好”,人与自然就更好地和谐共生。自觉参与湿地保护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近几年来,我们时常会接到群众、游客发现并救助受伤鸟类的来电,时常会收到社会各界关于加强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衡水湖这片珍贵的湿地”成为了社会共识。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科学保护管理。为使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更加科学,保护管理工作开展更为合理有效。在专家指导下,2014年6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通过国务院批准,保护区面积由原来的187.87平方公里调减至163.65平方公里,区内村庄由106个缩减至53个,人口由7.6万人缩减至2.7万人,减少了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一是,“十二五”期间,衡水湖被环保部列入全国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了富营养化与沼泽化生态调控、湖滨带建设、增殖放流、污水处理厂建设、顺民庄综合治理等工程项目,水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二是,利用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对湿地周边由于保护鸟类而受损失的耕地进行补偿,并对部分湖岸进行了生态修复。三是,积极引进国外湿地保护、可持续教育等生态建设理念,启动了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众多国内外湿地专家来衡水调研调查、建言献策,推进保护工作标准与国际接轨。四是,持续实施环湖造林,十二五期间共植树10万余亩,涵养水源,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五是,与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衡水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购置了监测研究设备,进行了定点定期检测,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支撑。六是,通过衡水湖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湖区周边村庄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机制,环境卫生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持续性的保护与恢复使衡水湖生态系统更加自然、和谐。鸟类作为评价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物种,衡水湖种类由建区之初的283种陆续增至到目前的323种。青头潜鸭是全球极危物种,在全世界总量不超过1000只,被称为“鸟中熊猫”。今年3月8日,国内外专家在衡水湖一次观测中发现308只青头潜鸭,是目前全球发现的最大种群,衡水湖湿地已经成为国际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
三是坚持维护生态安全,不断加大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增强巡护力量,加大对破坏生态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一是严厉打击电鱼、毒鱼、捕猎鸟类等危害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查获非法捕捞案件80余起;查获捕猎鸟类等野生动物案件6起、非法销售野生动物制品10余起。二是严厉打击围湖占地等违法行为。对个别村庄私自填湖造地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恢复水面3.6万平方米。三是开展“绿盾2017”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区内违规建设,拆除欢乐谷水上乐园、沙滩浴场、海河鱼苗场等违规项目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四是加强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统一管理,取缔零散码头,设置禁止旅游区,严禁旅游活动进入核心区、缓冲区。五是建立保护区实时监控中心,设置了40多个监控点、160个摄像头,实现了湖区生态监控无盲区全覆盖,在保护执法、旅游秩序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用一个章节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重大部署。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牢牢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打造京津冀生态支撑区、雄安新区后花园和国际重要湿地,全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是坚持开展可持续教育活动。借助国外先进可持续教育理念,高标准打造衡水湖湿地体验中心、梅花岛自然教育中心、陆上科普屋、水上教室等一系列科教设施,强化衡水湖保护区的科普宣教功能,丰富游客的切身体验,增强宣教效果,让保护衡水湖湿地和鸟类成为全社会、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持续加强生态修复。继续争取国家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湿地水体、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环湖造林力度。做到科学保护、生态修复,全力把衡水湖水质稳定在Ⅲ类水以上。
三是积极推进立法进程,加大保护执法力度。协助市人大强化衡水湖立法,助推衡水湖水质保护、车辆管理、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等相关立法工作的开展。健全“巡护、监管、监测、监控”机制,对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动态以及违规建设行为、违法捕猎行为进行常态化监控,对人为破坏衡水湖自然保护资源和自然环境做到“零容忍”高压态势,为实施依法保护和规范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环境。谢谢大家!
衡水市委外宣局副局长、主持人信志锋:
刚才,三位发布人分别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园博园建设、衡水湖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大家有什么问题,请举手示意。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媒体的名称。
一、河北日报:刚才,滨湖新区的袁主任提到,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使衡水湖保护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谢谢。
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袁博: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批准的外国政府贷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德国政府贷款1200万欧元,配套1500万元人民币。项目于2016年5月启动,实施期5年,主要实施水管理与水体的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监测与专项研究、社区支持的湿地保护与管理、能力建设与宣传、编制保护区管理计划及项目管理等八项主要内容。项目实施全程由一家德国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这样有利于我们借鉴国际可持续教育和湿地恢复的先进理念。
目前看,这些先进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验式”的环境教育。德方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团队正根据衡水湖自然资源特点编制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方案,将通过室内和室外、可移动的体验船和体验车等多种载体,让青少年学生和游客在感官体验和趣味参与中感受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目前,部分体验式环境教育设施已经完成概念性设计方案,其中,位于马拉松广场的衡水湖湿地体验中心有望在明年秋季打造完成,向公众开放。二是“近自然”的生态恢复原则。盐河故道生态修复和滨湖带建设将遵循这一原则。打造“自然化”的河道、湖滨,比“硬质化”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同时,水资源的管理也将更加充分地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的结合。
德方专家和我们都希望,项目实施完成之后,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拥有先进的综合监测系统,实行创新性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水体管理,持续开展环境教育,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得以提升和拓展,社区共管的激励机制有效运行,保护管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的样板工程,使衡水湖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谢谢!
二、衡水晚报:秋冬季期间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特别是进入取暖期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时期。请问宋局长,我市在应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方面将会采取哪些措施?
衡水市环境保护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宋海水:我们将采取三类措施。
一是统一预警分级标准。按照环保部、省环保厅安排要求,衡水市今年对《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进行了完善和修订,统一了预警分级标准,全面提升精准预测和预报能力。
二是科学制定减排措施。列出了污染源清单,以清单为基础,逐企业排查了各类污染源,制定和部署了错峰生产和运输,以及应急量化减排措施,同时,为减少对社会,尤其是对居民生活影响,采取错峰生产、轮流生产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是制定免于停(限)产规定。为保障民生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治污力度,制订免于停限产规定,要求相关企业提前谋划,安排合理的工程和生产进度,提前储备原材料,减少预警期间车辆运输等措施,确保各类污染物治污措施运行正常、达标排放。谢谢!
三、衡水日报: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环境日新月异,北外环、前进大街等一批植物材料丰富、绿化档次高的道路应运而生。请问园林局的刘局长,就道路绿化建设我们是如何打造的?
衡水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刘俊峰:就道路绿化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了一个原则,三点做法。一个原则是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注重植物多样性,秉承绿化、美化、香化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基本原则。三个做法,一是注重植物层次配置,乔灌花草有机结合。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多选用乡土树种,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通过乔灌花草(藤)合理搭配,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园林景观。二是合理选材,实施林下耐阴花卉种植。针对道路两侧绿化带集中出现的黄土裸露现象,几经考察、反复试验,集中选取了崂峪苔草、玉簪、鸢尾、丹麦草等耐阴花卉在北外环、前进大街和胜利西路段进行了广泛种植,达到了良好景观效果。三是实施精细化养护管理。通过实施《园林绿地养护等级质量标准》、《绿化养护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标准及规范,对种养施工和后期管护工作做出了详细规定,并实行量化管理,同时建立严格的定期考核机制,确保日常养护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谢谢!
衡水市委外宣局副局长、主持人信志锋:
好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有媒体需要深入了解、采访,会后可与相关单位具体联系。
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