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塞罕坝故事点亮内罗毕
——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侧记

来源: 长城新媒体   作者:商棠 
2017-12-06 03:33:13
分享:

塞罕坝林场三位代表上台领奖。记者 商棠 摄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盛赞塞罕坝经验。 记者 商棠摄

  长城新媒体内罗毕12月5日讯(记者 商棠)塞罕坝故事点亮正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7年地球卫士奖于当地时间12月5日揭晓,塞罕坝林场荣获2017年地球卫士奖。

  与会专家、代表、各国嘉宾高度评价塞罕坝林场所创造的人类生态文明奇迹,称塞罕坝经验具有全球意义,为人类治理荒漠、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可复制、可推广。

  “这是塞罕坝的骄傲,更是河北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前来出席大会并领奖的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激动不已。

刘海莹进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内罗毕总部。记者 商棠 摄

  12月中旬的内罗毕,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风景宜人。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正在举行的环境大会会场,出席大会的各国嘉宾无不感受到来自东方清新绿色的“中国风”。

  12月4日下午,陈彦娴、刘海莹、于士涛三位塞罕坝林场代表出现在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大院的时候,立即受到身穿节日盛装的当地青年热烈欢迎,他们载歌载舞,迎接来自中国河北的嘉宾。

肯尼亚青年盛装迎接塞罕坝林场代表。记者 商棠 摄

  当地时间12月5日下午6时,当联合国环境署官员宣布:塞罕坝林场获得2017年地球卫士奖时,会场沸腾了。

  “占地9.3万公顷的塞罕坝林场,这里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1962年,数百名务林人开始在这一地区种植树木。三代务林人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目前,这片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地区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545000吨氧气。”颁奖大会上,塞罕坝人的故事感染了各国嘉宾,大家纷纷点赞。

塞罕坝机械林场鸟瞰图。记者 刘飞 摄

  肯尼亚社区联盟负责人艾德姆·约翰华说,“听了塞罕坝的故事,感到很惊讶,很震撼,我立即觉得我们可以有办法摆脱沙漠的困扰了。中国的经验对于非洲来说特别重要,是一个榜样。在肯尼亚有很多干旱的地方,没有森林,只有灌木丛。如果中国经验能在非洲得到实施,四、五年后,这里的沙漠面积就会缩小,就会有更多的水和粮食,气候和环境都会变好,贫困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他希望将来能够通过政府间和民间的渠道,加强生态环境方面与中国的合作,把类似塞罕坝这样的中国经验带到肯尼亚,带到非洲。

艾德姆·约翰华(右)接受长城新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希望塞罕坝的经验能在非洲得到实施。庞超 摄

  来自尼日利亚的伊多乌说,塞罕坝的经验,最宝贵和重要的,是可以唤醒一种意识。尼日利亚分四个区域,其中北部区域有大面积的沙漠,吞噬了很多土地,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改变,去通过种树让环境变得更好。塞罕坝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唤醒这种保护和改造环境的意识,给我们以信心和希望。

尼日利亚代表伊多乌(左)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商棠 摄

  来自贝宁的何迪,是国内新能源企业金科集团在西非、东非地区的负责人,他曾留学中国北京,在中国工作6年。他知道河北,此前也听说过塞罕坝。他说,作为一名熟悉中国的非洲人,他听到塞罕坝林场获奖的消息,感到很高兴。他说自己就是从事绿色产业的,非常理解和赞赏塞罕坝经验,这种经验特别宝贵。“塞罕坝让我们看到,改善环境不仅仅是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还可以让生活更富裕。同时告诉我们,不能把环境和经验对立起来。中国国家领导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很形象,很生动,塞罕坝就是一个例子。”

何迪曾在北京留学,在中国工作6年。记者 商棠 摄
  大会期间,陈彦娴、刘海莹和于士涛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介绍塞罕坝,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和赞誉。  

陈彦娴与当地青年共舞。记者 商棠 摄

关键词:塞罕坝,内罗毕,联合国环境大会责任编辑:刘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