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终于如愿 那个迟到了八天的拥抱

来源: 长城新媒体   作者:房淑婧 商棠 孙向向 
2017-12-12 14:19:00
分享:

    冬日朝阳透着丝丝暖意,鲜花笑脸弥漫着等候的欣喜。
    12日清晨,河北省工会大厦外,长城新媒体记者商棠手捧鲜花站在门外,他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候来石家庄参加会议的陈彦娴,那位在内罗毕惊艳了世界的老太太,他要给她一个拥抱,一个迟到了八天的拥抱。      

陈彦娴老人热情地与长城新媒体记者拥抱。 记者 贺宏伟 摄

   

        终于如愿,那个本应在内罗毕充满敬意的拥抱  

        2017年地球卫士奖于当地时间12月5日揭晓,塞罕坝林场荣获2017年地球卫士奖。大会期间,陈彦娴、刘海莹和于士涛宣传介绍塞罕坝,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和赞誉。“陈阿姨在内罗毕讲述的塞罕坝故事,以及塞罕坝人的风采和魅力,感动了整个世界,为河北、为中国赢得了光荣。我要对陈阿姨表达由衷的敬意,我要给老人家一个拥抱!”商棠说,在参与此次内罗毕报道过程中,陈彦娴老人精彩的发言、优美的舞姿、卓越的风采不仅获得各国友人的高度赞赏,更让他这位“见多识广”的媒体人有种想拥抱陈阿姨的愿望,由于种种原因,在内罗毕商棠的愿望没能实现,今天,他终于如愿。

        12月12日早8时许,冬日的朝阳给河北省工会大厦镀上了一层金色。

  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商棠捧了一束鲜花,要献给前来石家庄参加会议的塞罕坝务林人代表陈彦娴、刘海莹和于士涛。

  在河北省工会大厦接待大厅,陈彦娴接过鲜花后,高兴地说:“我想通过长城新媒体向全国的青年人说几句话,希望大家发扬好、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

  惊艳世界,娓娓讲述诠释着“中国风采”

  12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地球卫士奖”,陈彦娴、刘海莹、于士涛代表塞罕坝三代务林人领奖,陈彦娴老人发表获奖感言。

  联合国官员向陈彦娴一行颁发地球卫士奖。记者 商棠 摄

  陈彦娴代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发表获奖感言。记者 商棠 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赞塞罕坝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在今天的中国,习近平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家喻户晓,它通俗而深刻地讲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塞罕坝的故事印证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绿色道理。还有许多像塞罕坝一样的绿色奇迹,正在让古老的中国更加生机盎然。就在塞罕坝林场所在的河北省,越来越多的绿色铺满大地。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12月5日,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随着陈彦娴老人娓娓的讲述,大会进入了“中国时间”,塞罕坝这抹位于地球东方的“中国绿”惊艳了全世界。

  肯尼亚健康社区联盟负责人艾德姆·约翰华(右)盛赞陈彦娴的演讲。记者 商棠 摄

  “她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坛上,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与成就,展示了当代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商棠说,“55年前,陈阿姨怀着激情与梦想,放弃学业毅然上坝种树;今天,陈阿姨同样怀着激情与梦想,向世界讲述塞罕坝故事,讲述中国。”

  陈彦娴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塞罕坝。记者 商棠 摄 

  各国朋友与陈彦娴合影留念。记者 商棠 摄

  索尔海姆在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地球卫士奖”时的颁奖评价——深受激励、甚是感谢!接受长城新媒体记者采访时,他说“明年要到塞罕坝亲眼看一看,因为百闻不如一见”。

  陈彦娴在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记者 商棠 摄

  来自哥斯达黎加国际森林协会的工作人员佩雷拉·马凯斯说,中国经验值得世界借鉴,中国老太太的讲述太棒了,赢得了世界的尊敬。肯尼亚健康社区联盟负责人艾德姆·约翰华表示,塞罕坝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陈彦娴让更多人认识了中国人。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中国人有着特殊的魅力。“我正在让女儿学中文,希望她不久后能到中国留学,把塞罕坝的好经验带回来,在非洲做成实实在在的项目。”

  “在掌声、奖杯和荣誉之外,我看到了陈阿姨为完成这次完美的讲述,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商棠说,“12月4日,当我在广州白云机场看到陈阿姨的时候,她一身疲惫,满脸倦容,但她依然满面春风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和拍摄。”

  在内罗毕,陈彦娴不习惯当地的饮食,每次吃得很少,加上晕车让她吐得翻江倒海,但她稍有空闲,就拿出演讲稿进行彩排,并虚心地征求别人的意见。

  翩翩起舞,那燃烧的岁月 那一世的芳华

        严重的身体不适,并没有影响这位“民间外交家”的气场。不必说她在国际舞台上优雅的谈吐、也不必说她在各种场合与国际以人侃侃而谈,单是与非洲朋友激情起舞的那一刻,她就已经成了“世界网红”。

        当地时间12月5日,正在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会议间隙,热情好客的非洲朋友,载歌载舞。应邀参加大会的塞罕坝林场务林人代表、74岁的陈彦娴老人也加入了歌舞的行列中去。随着欢快奔放的音乐,陈延娴踏着节奏激情起舞,赢得各国嘉宾的阵阵喝彩。“55年前,我和伙伴们到塞罕坝,爬冰卧雪、艰苦创业,那时候激情燃烧。今天,我代表塞罕坝务林人来到内罗毕,参加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同样激情澎湃。”陈彦娴对记者说。

陈彦娴和非洲朋友共同起舞。 记者 商棠 摄

        回首过往  青春无悔的地方

        在塞罕坝这片土地上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被人们所熟知——六女上坝。陈彦娴就是其中一位主人公。她19岁来到林场,亲历了塞罕坝的“成长”。

  当年志愿投身林场工作的中学生,其中就有陈彦娴。

  1964年,陈彦娴19岁,正在承德市读高中。当时,全国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隽。陈彦娴和同宿舍的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几个好姐妹也萌发了响应党的号召下乡锻炼的念头。陈彦娴记起邻居刘文仕在塞罕坝工作,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他说过,林场刚成立不久,机械化造林需要人手。于是几个姐妹商量后,就给刘文仕场长写了一封信,决定放弃高考,到塞罕坝植树造林。

   艰苦磨砺 不负岁月

        “原本在我们的设想中,上坝后就可以开上拖拉机或其他机器,神气地进行机械化造林工作了。”陈彦娴没有想到,她们的第一个工作是在苗圃倒大粪。六个女孩不仅要忍受难闻的气味,还必须跟上大家的节奏,流水作业,转着圈儿地倒,不停走动。一天下来,六个人都累得腰酸腿痛。

        一些老工人笑着说,这几个女孩刚从学校过来,这些重活根本就干不了。六个女孩不服气,大家商量后决定:别人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不信干不好!此后,不管条件如何恶劣,她们几个始终没有抱怨过什么,坚持努力地克服困难,做到干啥也不比别人差。
        由于塞罕坝的无霜期仅有60多天,上坝不久,坝上便进入了冬季。“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外面已经下起了雪,在阴冷的棚里选苗,一坐就是一天,手脚都冻麻了。”冬天上山,没过膝盖的大雪,凛冽的白毛风,姑娘们的脸、耳朵都冻出了疮,裤子结了层冰,走起路来“嘎巴嘎巴”地响。

        山上风特别大,大雪过膝,气温更低,穿棉靰鞡套毡袜,再打上裹腿,戴棉帽子,围上围巾,全副武装也难抵风寒,互相只能看着对方脸上冻起了泡。

       那会儿采伐一天吃两顿饭,早上八点开始干活,一人扛一根麻绳子用来拖树。

        “到了山上以后大家的干劲还是挺足的,山上的雪可大了,男同志都得跪在雪地里面伐树,我们女同志就拖树头子到山下。”陈彦娴说,那会儿年轻,争强好胜的,你拖得多,我要比你拖得还多,大家都互相比着,都是这种干劲。
         在雪地里面必须用大力气拖动木头,下坡的时候,弄不好就容易把脚崴了,每个人的肩膀都磨出了泡,长出了一层茧子。“大家干活儿渴了就在山上抓把雪吃,晚上坐在煤油灯下,吃碗莜面苦累配咸菜疙瘩。”陈彦娴说,大家都咬牙坚持着,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无怨无悔,不能让人看扁了。

       塞罕坝,她无悔的选择

        1976年,陈彦娴的母亲不仅给她找好了接收单位,还亲自来塞罕坝做她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调回承德,过相对安定和舒适的生活。

        经过再三思考,陈彦娴还是放弃了调回承德的机会,留在了塞罕坝。她舍不得那片正在茁壮成长的树林。现在如果有人问我:‘要是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你会如何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塞罕坝!因为这里是我成就绿色梦想的地方,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陈彦娴坚定地说。

        [长城时评]从未放弃,塞罕坝最震撼的力量

        因为心中有“绿”,所以才能将这分“绿意”播撒到广阔的荒漠中,才能改变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打造人间奇迹。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在颁奖现场发表感言,她深情地回忆起50多年前369名伙伴来到漫天黄沙的塞罕坝创业的往事,“半个多世纪里,前仆后继的我们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心一意地种树,一心一意地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

        从未放弃,是塞罕坝的绿色精神传递给我们的最震撼的力量。服从国家的安排,践行自己的使命,不向自然屈服,寻找与绿色的契合点,穿行在荒漠中,行走在林海里,塞罕坝林场里的每一棵树都见证着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他们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延续着中华民族绿色发展的使命和担当。(据长城新媒体、央视网、河北青年报综合报道)

关键词:塞罕坝责任编辑:孙向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