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石家庄12月19日讯(记者 刘春亮 段涛)12月18日,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北分局在石家庄市滹沱河倒虹吸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周年开放日”活动。活动邀请工程沿线的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工程建设者代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代表共同走近南水北调,了解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三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成为京津等地的主力水源。截至2017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不间断通水,安全供水1096天,累计调入总干渠114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108亿立方米。中线工程供水水质持续稳定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Ⅰ-Ⅱ类水标准。清澈的江水沿着总干渠一路北上,通过配套工程进入千家万户、用水企业,改善了群众生活,促进了企业发展,给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南水北调中线建成通水,有效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河北省廊涿、保沧、石津、邢清四条大型输水干渠已全部建成通水,构建起河北省京津以南可靠的供水网络体系。已建成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水厂以上输水工程线路2056公里。石家庄、邯郸、廊坊、保定、沧州等80个市县用上南水北调水,在广袤的冀中南大地形成稳定优质、助力发展的绿色水网。
石家庄市滹沱河倒虹吸工程。活动主办方供图
助力沿线生态文明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次向滹沱河、七里河以及滏阳河、李阳河、汦河、午河等河流生态补水,在邯郸和邢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石家庄滹沱河生态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水资源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水区超采的地下水和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得以置换,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后,受益于南水北调水源的充足供应,很多企业避免了水资源对生产发展的制约。不仅如此,由于南水水质较软,还让企业省去了以前软化原水的工艺,节约了成本。南水北调工程实行两部制水价,且按成本核定水价,可助推受水区水价改革,通过价格杠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凸显应急保障战略作用
河北分局辖区段是中线工程开工最早、通水最早的。2003年12月30日,河北省境内滹沱河倒虹吸和北京市永定河倒虹吸同时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正式启动。2016年“7·19”特大暴雨后,中线工程紧急向邯郸、邢台、石家庄市区调水,解决了城市用水的燃眉之急,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
座谈会上,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深远,综合效益远超预期。中线工程通水三年来,沿线受水区域供水水量有效提升,居民用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开始回升,城市河湖生态显著优化,社会、经济、生态、减灾效益同步显现,战略作用日益显现。按照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引江水量呈逐年增多态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运行管理单位,把南水北调事业的发展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去落实、去担当,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发挥更大效益,把南水北调工程打造成“清水走廊”、“绿色走廊”,让工程长期造福人民、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