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雄安1月22日讯(记者 王渊)雄安新区设立当天,河北大学出版社就马上组织专题会议研究成立项目组,启动编写了一套图文并茂、立足历史和现实、文字简洁活泼的大众读物,让读者从历史文化、地理区位、风光物产和民族风情等方面认识和了解新区。图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新年伊始,记者采访了河北大学出版社社长耿金龙。
记者:你如何认识新区设立的重大影响?
耿金龙: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重大战略决策,设立雄安新区,在河北大学校内产生巨大反响。大家在思考,应该做点什么,怎么做?我们觉得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新区并不是与区域历史的切割,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应该发挥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和出版平台作用,在新区所辖区域内的历史文献整理、文化遗产保护、新区建设宣传和新区发展研究等方面做点工作,这也是我们支持新区建设和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记者:新区设立后,你们出版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耿金龙:雄安新区设立当天,出版社总编辑邹卫提议,马上编写出版一套认识和了解新区的书籍。这一想法立即得到全社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决定聘请河北著名作家李春雷担纲总主编。随后,我们联合保定市文广新局、河北大学文学院组建编写组和编辑组、材料组和审定组,实施分工合作,前后4次召开推进会、3次召开统稿会、3次实地采风拍照,这中间还得到保定市摄影家协会和安新县摄影家协会的大力支持。经过50多天的紧张工作,一套“魅力雄安丛书”——《壮哉,雄安》《美哉,雄安》和《善哉,雄安》终于在2017年5月28日正式出版,并在廊坊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举行首发式,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为我们快速、高效的反应点赞。
事实上,我们在两年前就已经在雄县、安新、高碑店等县(市)开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抢救性整理。设立新区的决定公布以后,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的重点转向以新区为主。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20多个研究单位的40余名学者,组成雄安新区音乐类非遗考察团队开展系统考察、摄录、研究工作。考察团成员奔波于雄安新区的各个村落,收集、摄录一个个民间乐社、戏班、花会的相关资料,为以后深入学术研究、保护和复兴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箫鼓春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在完成《高碑店卷》《雄县卷》的基础上,已初步完成其他县区的考察任务,预计2018年内将全部整理出版。除此之外,正在进行的项目还有新区民俗调查、古民居古建筑调查及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计划在2020年以前完成全部调查整理和研究出版工作。
记者:你们作为大学出版社与地方出版社有哪些区别?你们是如何发挥大学出版优势的?
耿金龙:作为大学出版单位,我们生在校园,长在校园,我们的基因中天然带着高校元素,虽然转企改制已经有近十个年头,但是我们仍然是学校母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可能是与地方出版社最大的区别。我们有母体的庇护,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少了一些主动和锐气;但母体资源同时也是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天优势,尤其是我们河北大学这样的综合大学,学科齐全,对外联系广泛,校友资源丰富,这都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出版资源和经营优势。
作为大学的出版单位,我们既是支持学校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实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功能的重要平台。我们对内服务好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对外发挥内引外联的作用,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真正扮靓服务窗口、增色学校品牌。坚守出版宗旨不变,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力争在社会文化、主题出版、学术出版、教育出版领域做大做强,在文化遗产整理研究出版、古籍整理出版和服务地方建设的特色出版板块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记者:您对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如何看待,未来河北大学出版社将参与哪些工作?
耿金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为雄安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区的建设目标是绿色生态宜居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这样的规划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要实现这样的建设目标,既要实干,更要智慧,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是干出来的”。不管宏图有多大,也不管道路有多长,只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按照国家的部署,从自身出发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贡献。
未来,我们要加强与本校雄安发展研究院、雄安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雄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其他有关智库机构的深度融合,在雄安传统文化研究、雄安历史资料整理、雄安发展研究和雄安发展记录、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方面做好出版服务;把服务新区发展作为重要的板块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调配优质资源,保证有关项目的高质量、高效率实现,为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