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2月11日讯(记者 刘延丽)大红的中国结、色彩艳丽的耳坠、时尚精美的手机链……一根绳经她的巧手翻转、打结、缠绕,变成了“蝴蝶”“孔雀”“虾”,变成了“算盘”“玫瑰花”,60多年来,石家庄市民葛恩光精心研究绳编,2010年,她的手工编织技艺入选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岁与绳编结缘
2月11日下午,记者见到葛恩光时,她正在石家庄一超市参加非遗展演活动,小小的摊位前聚满了人。
“我从6岁起接触绳编,当时是从盘扣子开始。”葛恩光今年68岁,学习绳编艺术是受姥姥启发。她说姥姥手特别巧,小时候看到姥姥在家做衣服盘扣子,她也想试试。
这一试不要紧,天资聪颖的葛恩光受到姥姥赞扬。“姥姥说,恩光真是聪明,学什么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受到鼓励的她越学越上瘾,后来很自然地学会了钩、编、绣、织,只要手工活,没有一项是她做不好的。
之后,不论是上学还是参加工作,葛恩光都没有放弃编织。十几岁时,利用业余时间,她下功夫学习琢磨,很快便可以娴熟地完成多种绳编造型,有了一定的基础。上班后,主要以织为主,帮着家人和同事织毛衣、织围脖、织书包、编网兜,她的巧手受到周围人的夸赞。
退休后有了闲余时间,葛恩光开始专心钻研绳编技艺。看到任何物件,如果能利用自己的特长编出来,她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次,葛恩光看到一个毛线球造型做得非常好,但自己怎么摆弄都觉得不尽完美。不会上网的她,让孩子帮忙打开电脑一步步地学,不知重拆了多少遍,用了三天终于学会,她说,“不学会决不放弃”。
紧跟时代不断创新
“这个耳坠真个性,我太喜欢了。”摊位前,年过六旬的任女士被眼前的“美丽”吸引,试戴后更是开心,她当场加上葛恩光微信,说要加强交流。
葛恩光说,这样的顾客很多,而对于作品来说,与众不同是她的突出特点。“我这里很少有重样的,也会刻意地编出创意造型打造自己的个性,不能跟别人一样。”
创新时时有,小到造型本身的创意,大到紧跟新时代精制的作品,葛恩光说,都要有提升。
“有时候,我编错了,就不会重拆,琢磨着能不能改变点细节出点个性。”她笑着说。
在摊位前,她拿起一只精巧细致的“小青蛙”对记者说,就是这样一个小作品,她反复修改了7次,才满意最后的效果。
从布条到棉线、玻璃丝,再到现在各色各式的绳;从盘扣、茶杯垫,到时尚精致的手机链、项链、挂饰,60多年,葛恩光说,这些材质及样品的变化,浓缩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如今,葛恩光的绳编技术已堪称一绝,她熟练掌握运用各种技法,编制出了上百种不重样的艺术品。
太想把手艺传下去
对于一辈子钟爱的艺术,葛恩光感慨道:“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在我们手里可不能丢。”
在她的工作室,在多所学校,葛恩光认真地教授学生。小学生、大学生、社会上的爱好者,中国人、外国人,如今她也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是她最大的心愿。
“看这个‘喜’字,我的徒弟有时做得比我都要好。”在摊位上,她随手拿起一个中国结欣赏着,眼里满是欣慰。
临近春节,非遗展演的活动很多,2月6日,记者在新华区组织的非遗展演中见到葛恩光时,她正在现场手把手地教几名小学生绳编,不厌其烦,一遍一遍。
“当时有两个孩子我很中意,难得他们这么喜欢。今年我打算把他们招过来,无偿地把技艺传授给他们。”葛恩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