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人物印象:范秋来——“土”里走出的发酵专家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18-03-17 12:52:00
分享:

范秋来翻看当年获奖证书。 权伟娜 摄

  人物名片:范秋来,1942年出生,1959年毕业于石家庄师大附中,随后分配到华北制药厂106车间,在土霉素消毒组发酵岗位工作43年。工作期间,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等奖项和荣誉称号。是华北制药首批十二名高级技师之一。

   长城网讯(通讯员 权伟娜) 2018年大年初九的清晨,76岁的范秋来在长安公园做完晨练后,开始急匆匆往回走。“今年是华药投产60周年,厂子里的记者要来采访我,我得回去好好准备准备。”回到家后,擦桌子、扫地、整理沙发……当老伴把当年照片和获奖证书整理出来摆上茶几,范秋来内心涌起一阵感触,与华药相伴43年的峥嵘岁月浮现脑海,记忆的闸门也豁然打开。

年轻的范秋来在106车间工作岗位。 权伟娜 摄

  从学徒工到“消毒大王”

  1959年,华北制药厂投产第二年,师大附中毕业的17岁的范秋来,被分配到华北制药厂土霉素生产基地——106车间,在消毒组发酵岗位做一名学徒工。相对青霉素、链霉素车间这些苏联援建的“明星项目”,106车间是我国第一家自主设计建设、投产运营的土霉素生产基地。范秋来也成为第一批学习土霉素发酵的学徒工。对于刚迈出校门的范秋来来说,崭新的厂房、轰鸣的机器、飘香的粮食发酵味……这一切让他感到新鲜又着迷,但同时又伴随着对新工作一无所知的恐慌。“那个时候,就是跟师傅学,自己看书自学,同时报名上各种培训班,不停地琢磨。”范秋来勤奋好学和肯钻研的精神,让他在三年学徒生涯后独当一面。

当时岗位工资是一个月15块钱,很多人辞职去了月工资5、60块钱的纺织厂。干一行爱一行的范秋来没有动摇,除了踏实干好手头工作,还琢磨起了车间工艺、设备的技术改进。特别是80年代初,针对发酵罐外部加热消毒出现的消毒不匀、操作不便等问题,范秋来独创实罐消毒,用内部加热方法使消毒质量大大提高,发酵单位明显提升。随后,业内其他厂家、车间纷纷效仿,改变罐外加热消毒方式。106车间土霉素发酵单位也由最初的几千提升到了三万多。1986年,范秋来消毒工艺改进项目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罐消毒技术也一直被沿用至今。

范秋来的获奖证书。 权伟娜 摄

  桃李遍天下

  作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华北制药厂在建成投产之后,就开始通过无偿提供技术、菌种、技术人员等形式支援和支持全国各地制药企业建设。很多药厂,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也会派出技术人员前来交流经验、学习技术。上世纪70、80年代,范秋来已经成长为发酵领域的行家里手,经常作为技术讲师,开班授课或者在车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很多本厂、外厂的技术人员慕名而来听课学习。“以前走在路上,经常有人打招呼说是我的学生、徒弟,说以前听过我讲课。但我却不认识人家。”由于教授的人太多,范秋来已经记不清给多少人讲过课了。“可能有二、三百人吧。”

    当时,全国各地兴建四环素类企业,范秋来服从厂里安排,先后到合肥、新疆、山西、河南等地60多家药厂进行技术指导,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由于技术过硬,完成任务后,很多药厂迟迟“不肯放人”。有一次,乌鲁木齐一个制药厂,在范秋来帮其解决好生产技术问题后,一直不肯“放人”。范秋来悄悄给厂里发电报说明情况,由厂领导出面协调才最终得以回来。由于贡献突出,1998年,范秋来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受到表彰。

    从上班到现在,59年,弹指一挥间。2002年,范秋来在制药总厂106车间消毒组发酵岗位光荣退休。工作43年间,范秋来身边的同事来来走走很多人,但他却一直坚守。范秋来手握当年老照片动情地说:“华药培养了我,让我从一个初中生,成长为发酵领域的技术能手。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企业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守岗位,直到最后一刻。”

关键词:人物,范秋来,华药责任编辑:刘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