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3月22日讯(记者 马静 通讯员 安献锋 蔡丽凡)“大操大办惹人厌,婚事新办都点赞。多省钱物孝爹娘,丧事简办不铺张……”可别小看这村约,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进全村不断向前发展,在这村约的激励、约束下,村民们改习惯、除陋习,村庄更美了、村民生活水平更高了、干事的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了。日前,在赞皇县土门乡寺峪村,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兰英指着村委会门前展板上的推动移风展牌向记者介绍道。
寺峪村距离赞皇县城1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2015年以来,为了能转变村民思想观念,俺们村兰英书记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和带领村民外出参观等形式,成立了寺峪村理事会和红白理事会、组建了村民志愿服务队和巾帼志愿服务队,制定了开展移风易俗的相关制度,使村风民风从‘一时美’迈向了‘持久美’,”村主任王吉国说。近年来,寺峪村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为目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崇尚移风易俗新风尚活动,村训、村规民约及各种新风尚规章制度深入人心,成为村民共识,有力促进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2016 年该村获评河北省省级美丽乡村,2017年获省级移风易俗示范村。
“不要小看这些村里的规章制度,它可是让村民把美丽和文明放在心上的大力量。”该村村民王新民说,以往村里给老人办白事少说也要花3万元,如果有攀比风气,费用更高,自从村里倡导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以来,村里的各种制度不断完善,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章程,上门为村民做思想工作,如今一万多元就够用了。因为实用,村里年轻人都很拥护,村民们都认为这是好事,你攀我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越来越少,村风民风越来越淳朴。
为给事主节省更多钱,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赞皇县寺峪村委会2017年通过多方筹集52万元建设了面积660平方米的“寺峪食堂”,专门为村民免费提供办理“过事”的场所,设有厨房、小舞台等。此外,村里还集体购置了音响、桌椅、碗筷等用具,使用一次事主向村委会交纳100元折旧费,折旧费全部用于桌椅、碗筷的更新。王吉国说:“自2017年5月寺峪食堂投入使用以来,先后有10家在这里举办婚礼,共计减少费用8万多元,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如今,所有红白事都在固定的地点、使用同样的器材,无论刮风下雨都不受影响,费用也由以前3万元左右节省到现在1万多元,甚至更少,同时我们红白理事会对烟酒的价格和每桌饭菜的价格制定了统一标准,有效改变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寺峪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王世平说。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各种制度,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形式。”王兰英告诉我们,在村规民约的影响下,如今村里形成了“不等不靠、实干苦干、激情奉献”的寺峪精神,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村口和村内的绿化建设都是村民义务出工出力,原本需要几万元的投入,几乎没有花钱就把树苗和花木全部栽上了,成为小村的美景。在主要街道,村民自觉拆除了影响村容村貌的旱厕14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此外,为了更好地帮扶邻里、照顾乡亲,寺峪村还组织起了自己的志愿服务队,由该村的村干部和妇女等12人组成。87岁高龄的翟五妮是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是村志愿服务队一直牵挂的对象。3月18日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子,一大早,志愿服务队队长王双群就带领着队员,来到翟五妮老人的家里开展服务,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做起了家务,还送来了米和油,送去了节日的祝福。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寺峪村的志愿服务队成为小山村“最美的名片”,让这座美丽乡村时刻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如今的寺峪村,在移风易俗新风的感召下,在“寺峪精神”的鼓舞下,乡亲们拧成一股绳,聚成一团力,卯足了劲建设家乡。村内及村庄四周绿化达标,树木覆盖率达85%,全村共打造示范街12条,选树“美丽庭院”示范户10户,村内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40盏,修建了村史馆,硬化上山作业路4条共计5500米,先后开展了美化靓化、河道治理、污水治理和房舍美化等项目,还完成了农家乐和购物中心项目建设,挖掘了云锁山上天堂寺文化,搞起集林果采摘、休闲观光、饮食娱乐于一体的特色农家游,还成功举办了赞皇寺峪首届“盛世金秋”采摘节等活动,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发展图景逐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