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万,这是今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面对这一庞大的求职大军,近期,从国家到地方,多项政策相继出台,给高校毕业生们送出一份份就业大礼包。这些就业优惠政策你知道吗?
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着力促进就业创业”作为2018年工作任务之一。报告强调,“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促进多渠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会见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李克强表示,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达820万,是历史新高,还有近500万中专毕业生,加上近百万复转军人和去产能转岗职工,必须努力保障他们的就业,绝不允许有零就业家庭出现,这就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就业岗位,特别是培育新动能。
多部门密集部署“开绿灯”
人社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坚定不移把政策落实作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线。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与经济政策、引才引智政策有机结合,多渠道开发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此外,《通知》还提出,要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统筹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项目,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
针对招聘企业,工信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18年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对接服务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指出,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企业走进校园,举办校园现场招聘。
另外,该《通知》强调,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明确对接活动相关工作责任,形成工作推进机制;严格履行招聘信息采集和发布程序,坚决杜绝虚假信息,确保有序开展对接活动。
地方政府出招“保驾护航”
除了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也出台了政策、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浙江去年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等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科研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的按规定将社会保险补贴纳入劳务费列支,以及推荐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修订出台了《海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办法》提出了为劳动者提供创业补贴,补贴对象为首次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离校3年内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技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标准按每个法人6000元给予一次性补贴。同时,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或社会组织,与补贴对象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
北京则启动了“2018年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活动期间将举办86场就业招聘会,主要面向2018年北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届时将有40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
另外,不少地区对于寒门子弟也有明确的帮扶政策。
海南规定,贫困家庭成员、随军家属、退役大学毕业生士兵等七类人员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
大连明确,在大连高校2018年度应届毕业有求职创业意愿且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高校毕业生和特困、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
高校校长谈就业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
“我觉得大学还是要把学生培养得更好一点,培养成社会更需要的人。同时,大学生也要有心理预期,调整心态,现在跟我们80年代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急需大学生,而现代社会则需要从事普通职业的人,天之骄子的意义不存在了。”窦贤康继续说道:“大学也要进行调整,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学生首先要学习,其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调整好心态,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北大副校长田刚:
“大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对就业的期望值也高,但是应该鼓励他们转变观点。年轻人不一定刚出校门就找到一个安稳的能做一辈子的工作。”田刚说,学校应该提前做好学生就业培训辅导,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招聘,对有困难的学生多予以关注。
至于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现象,田刚认为,应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判断,创业有较高的风险,并非每个学生都适合创业。有些同学在学校期间已经有了创业方面的积累,而有些同学准备不充分,就不宜贸然创业。
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
灵活就业、创新创业正在成为大学生的新就业方式,体现“四个新”:一是领域新,包括网商、电商、分享经济、社群经济等;二是方式新,大学生与雇主的联系不是通过传统的“单位制”,而是互联网平台;三是手段新,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创业不再依托传统的招聘会、就业市场,而是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四是观念新,灵活就业、多重身份兼职成为就业新观念,不再追求“铁饭碗”。
“构建适应新就业形态特征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学校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鼓励大学生参与互联网+就业,突破不利于创造新岗位、不适应新形态的藩篱桎梏;还要主动对接新就业形态、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与新就业形态互融互通。”
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如今正值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重要关头,高校应如何助力?施卫东认为,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同时多方面拓展就业渠道,比如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并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拓展就业新空间。
施卫东强调,高校应积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着力与人社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协同建立“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智能匹配、服务精准、共建共享、多方协同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同时针对毕业生不同阶段就业创业的需求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服务,尤其要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开展实名登记,制定个性化求职就业方案,优先推荐岗位信息,优先安排参加培训见习,优先提供创业扶持,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据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中国青年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