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承德平泉:“三剂良方”拔“穷根”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杨金文 刘鹏飞 杨梦迪 邢君 
2018-04-18 23:38:09
分享:

 菌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资料图

  长城网4月18日讯(记者 杨金文 刘鹏飞 杨梦迪 邢君 通讯员 姚桂珍)坐落在平泉市卧龙镇的沙坨子村和碾子沟村分别是全承德市40个贫困村之一,村里山多地少,村民常年靠种玉米和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因为贫穷,村里的男女老幼唯恐患上什么大病小灾。

  碾子沟村的金显龙就摊上了这事。2012年因患脑溢血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两万多元外债,家庭开销和孩子上学都没了着落。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卧龙镇依托食用菌产业优势,发动村民入驻产业扶贫园区脱贫,金显龙和媳妇再三商量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政府的帮助下从银行争取来贴息贷款,在园区里赊购2万袋菌棒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当年不仅回了本,还还上了外债,连续几年的收入都在五六万元左右,这让金显龙一家稳定脱了贫,离小康的生活也越来越近了。

  51岁的王占成也遇到同样的遭遇。本来腿脚就有毛病,2013年又不幸中风,这对于一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2016年,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劝导下,他入驻绿河食用菌产业园区务工,每月收入3000余元。“生活富裕了,日子有了奔头,算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啊!”王占成一边像侍弄宝贝一样侍弄着蘑菇一边说。

  “搞好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在平泉的每个村镇成了一句流行语,这一切,源于平泉的扶贫行动。

  平泉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市)、燕山—太行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持县(市)。针对“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区市的实际情况,平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具有平泉特色的产业脱贫体系,使食用菌、设施蔬菜、林果、光伏等特色产业成为平泉扶贫开发首选路径。

  几年来,平泉累计实现12955户3045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1%下降到2017年的0.8%。产业及就业实现全覆盖,全市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6亿棒,产量56万吨,带动9765名贫困人口增收;设施菜大棚2.4万个,带动4680名贫困人口增收;经果林面积达到32万亩,带动2252名贫困人口脱贫;光伏扶贫惠及2374户,5694名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平泉市产业扶贫的全面开花得益于平泉市委、市政府在扶贫攻坚中针对贫困户“没资金、没技术、没思想、没胆量”等方面“穷根”,对症开好“三剂良方”。

  第一剂是访贫问苦,发动群众变“要我富”为“我要富”。“贫困户穷怕了,不敢冒险,不敢尝试。”碾子沟村党支部书记迟景峰说,这个思想转变工作最难做,有的家庭要三番五次上门才有效果。连续三年来全市选派50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与1.3万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贫困户谋思路、选产业、找项目。“扶贫扶智”收到良好效果。

  第二剂是招商引资发展农业龙头,让贫困户直接搭上“快车”。在外地做餐饮的齐彦彬放弃了大都市生活,回到家乡投资开发了中润食用菌扶贫产业园,成为农业龙头;嘎海沟村王海返乡建起占地1300亩的大地果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123名贫困户入驻。目前,全市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2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275个,生产大户3500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达85%,每年带动1.5万人口稳定脱贫。

  第三剂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成为“四金农民”。在扶贫攻坚中,该市不断调整、创新扶贫模式,拓展攻坚路径,在全国率先提出“投入‘零成本’、生产‘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成为流转土地得“租金”、务工投劳挣“薪金”、入股分红分“股金”、生产经营赚“现金”的“四金农民”。金显龙和王占成就是典型的“股金、薪金、现金”农民。四年来,全市累计建成“三零”扶贫产业园区80个、8500亩(其中食用菌产业园区65个、7000亩),直接吸纳贫困户3000余户,年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

  据统计,平泉的产业就业覆盖率达到100%,点对点的精准扶贫一步步推进,率先脱贫摘帽的目标也正一步步得到落实。

  “真扶贫、扶真贫,小康路上不落掉一个人。”平泉市扶贫办负责人底气十足地说。认准了门走对了路,平泉市的脱贫工作一定会为乡亲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键词:平泉,产业,扶贫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