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因为最近这句流行语,原本只是1~5岁儿童偶像的小猪佩奇,迅速征服了众多年轻人,成为中国社交网络的超级IP。一只粉色的二维小猪,不仅凭借萌萌哒的外表征服了2-5岁的儿童,还凭借独特的“社会气息”征服了一群中国年轻人。小编来告诉你,“社会人小猪佩奇”为啥这么火!
小猪佩奇到底什么来头?
小猪佩奇 又名粉红猪小妹(英文名:Peppa Pig),是由英国人阿斯特利贝加戴维斯(Astley Baker Davis)创作、导演和制作的一部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也是历年来最具潜力的学前儿童品牌。故事围绕她与家人的愉快经历,幽默而有趣,藉此宣扬传统家庭观念与友情,鼓励小朋友们体验生活。
由英国E1 Kids于2004年5月31日发行首播后,其动画片已于全球180个地区播放,至今共播出4季;中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目前也在热播之中,极简的动画风格,幽默的对话语调,深具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不仅能让学龄前儿童学习知识,更能让小朋友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验生活,深受全球各地小朋友们以及其家长们的喜爱。
这只粉色小猪猪有多火?
从“60后”到“泛00后”,不少明星也竞相追逐小猪佩奇的“社会人”潮流。不止如此,人们还开始争相购买各种衍生产品,一款小猪佩奇的手表,成为今年最火爆的时尚单品,带上它你就是真正的“社会人”,就连国内的明星们,也开始纷纷加入了“社会人”的行列…
杨幂和欧阳娜娜直接穿在身上…
白敬亭、林更新用的是小猪佩奇的手机壳…
戚薇、谭维维则直接戴上了“社会人”手表…
赵丽颖这两天戴上了小猪佩奇的头饰,虽然日常性拍糊,但还是很抢镜
林允就更厉害了,过生日的时候,直接上了一个小猪佩奇的蛋糕,毕竟星爷坐在旁边,肯定很“社会”
就这样,一股小猪佩奇潮流,风一样的在席卷整个网络,直到现在也依旧在持续着,周边产品疯狂衍生的盛况,代表小猪佩奇在国内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小猪佩奇的流行风,已经刮进朋友圈了,不少喜欢“蹭热点”的成年人,开始发佩戴小猪佩奇手表的照片。这起源自快手、抖音等平台的“风尚”,注定是属于95后以及00后们的一场年轻人的狂欢。
小猪佩奇为啥这么火?
这只来自英国的粉红色小猪,不仅人气超高,而且身价不菲,是最赚钱的动画人物之一。据媒体报道,《小猪佩奇》2017年在全球范围内带来的零售收入达到12亿美元(约75亿人民币)。那么,小猪佩奇为啥这么火?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掌声响起来,来了解这只脑袋长得有点像吹风机的小猪。
小猪佩奇在国内火起来的过程
简单来说,小猪佩奇在国内火起来的过程可以总结成这样:
动画先电视台后网络平台播出,打好儿童基础;之后在社交平台炒作话题吸引成年人注意;最后靠着儿童向家庭安利和短视频平台话题炒作双管齐下,完成最终的引爆;火起来之后迅速进行合作授权变现。
这当然不全是自觉自发形成的传播,版权方有意的营销行为起了很大作用。
儿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除此之外,据国家统计局及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室内乐园市场规模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同比增长30%。2020年中国儿童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其中儿童娱乐消费市场将达到1.5万亿元,儿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投资界报道称,今年3月eOne公司宣布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小猪佩奇在中国的IP合作方。双方对于小猪佩奇展开一系列产业合作包括玩具组合、角色塑像和角色扮演玩具等,并将在2018年第四季度全面推向市场。
据了解,奥飞娱乐自2003年切入动漫制作成为了中国动漫第一股,旗下拥有超级飞侠、萌鸡小队、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系列精品IP。
思考1:再社会也不能逾越规则和底线
以作品捧红一个形象,甚至带起一波跟风热潮,小猪佩奇并非孤例,但能够进入社交空间,并成为独特的网络现象,恐怕并不多见。网上就有一些人,以精致的“猪猪女孩”自居,在短视频平台上,“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的调侃,也变成了更多人所熟知的梗。从小朋友界的大佬,成为网络社交红人,有人曾这样总结小猪佩奇走红背后的套路:先是动画片播放打好受众基础,然后以表情包、短视频等进入社交流行符号,再通过明星大V成为现象级话题。的确,被不同群体赋予不同内涵,小猪佩奇受到热捧,虽然不乏跟风炒作的成份,但不得不说,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营销模式变革,也是捧红小猪佩奇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社会人”的路上越走越远,不少人也担忧:“小猪佩奇会被玩坏了”。时下,不少中小学生以此标新立异,一些人以穿戴小猪佩奇的服饰、手表等互相攀比,更有甚者,少数不法商家假冒仿制相关产品,攫取利益,这些不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需要警惕。毕竟,小猪佩奇再社会,也不能毁掉了孩子的童年,不能逾越规则和底线。
思考:2:网络亚文化成为新型文化形态
小猪佩奇手表的走红,离不开短视频的热捧和传播。“社会人”与小猪佩奇的反萌差激发了部分人的玩梗心理,在网民不断解构和二次创作中,一只卡通人物小猪成为全民狂欢的噱头,构成了一种亚文化力量。这个事件将网络上分散的、隐藏的群体召唤和集结起来,潜伏在网络世界中的一拨人共同发力,最终呈现出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这表明,亚文化是有群体构成的,亚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而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部落的文化,这个群体多是年青一代网民。抖音短视频“小猪佩奇身上文”的搞怪娱乐背后,其实是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思考3:猎奇还是创新?
有人认为,小猪佩奇的走红,本身是一场无意义的传播,反映了当下的猎奇、围观、窥私、恶搞的社会文化心理,可能会对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侵蚀。也有观点认为,大多数网络青年亚文化固然逃不过“偶然创造—突然流行—日益淡化—渐被遗忘”的命运,但新媒体为各种文化的存在提供了更包容的空间。认可亚文化的存在,就是允许青年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和主流文化对话,显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度。
思考4:小猪佩奇被玩坏 流行不应没文化
那么小猪佩奇的流行,究竟是谄媚、妥协,还是一种青春期式的叛逆呢?这也恰恰是年轻一代在多变语境下,所制造的一个语言与观点迷局——他们牢牢掌握着对自己所创造的流行话语的解释权,同时通过创造含糊的、紊乱的、烟雾般迷离的价值体系,来为自己的话语权提供一种安全保障。归根结底,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卡通所象征的简单、轻松以及自我、有秩序的环境下生活。
小猪佩奇的流行热会过去,年轻人之后会换一个流行文化密码。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有文化深意的流行元素。通俗点说,你这样做,问过小猪佩奇么?又有几个人真正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据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央视新闻、济南日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