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评论】“打卡”博物馆,让文物的精魂神韵永流传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8-05-18 15:45:08
分享: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在珍贵馆藏文物展台,习近平提醒忙着拍摄的记者们“小心别碰到,砸了我得负责”,幽默话语引来大家一阵笑声。

  有一个地方,于闹市中静静伫立;有一个地方,在方寸间一览千年。它,就是博物馆。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去过很多博物馆“打卡”,多次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指示,其情至真,其意至深。

  有句话说:“要想了解一个城市,就要首先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博物馆。”2018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感受博物馆展品的魅力,见证城市发展进步的历程。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为现代中国留下了无数的文物瑰宝,这些文物自身所反映的考古价值和其自身所隐藏的历史信息无可估量。让公众走进博物馆,感受一些中国历史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无疑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诉说着曾经的英勇壮烈。”“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作为见证历史的构件与活化石,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其最大价值在于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失而不可复得,损伤而不可复原,尤其是国宝级文物。在博物馆里,静默的文物偏居一隅,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博物馆建设风风火火,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文化大餐”呼之欲出。然而,不少博物馆仅具“摆设价值”,人烟稀少,甚至常常处于“闭馆”状态,博物馆建设工作面临新挑战。作为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博物馆该如何怎么建?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调研,参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做好博物馆工作指明了方向。

  对观众来说,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展览可遇而不可求。当前,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博物馆数量的增长。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博物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追求已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各地必须因地制宜,在陈列设计过程中,既要追求地方特色,又要顾及自身藏品的丰、寡,不必追求大而全,要突出重点亮点,设立目标人群,策划最能体现本地历史文化的、最具特点的展陈内容。

  让文物的文化内涵与保护知识更深入地贴近群众,是博物馆人的使命。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将吸引全社会公众了解、参与和关注博物馆事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收藏、研究、展示藏品,要丰富展陈手段,将传统和当代科技相结合,广泛应用到博物馆展陈之中,更全面地诠释文物,激发观众与展品的互动,让博物馆里的“宝贝”和更多人连接起来。

  事实上,从2008年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下发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的通知以后,博物馆“门可罗雀”的情景得到了显著改变。如今,在中央和各级财政的有力支持下,各地博物馆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改造基本陈列,增加临时展览,拓展服务项目,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多人主动走进博物馆、纪念馆,重温历史,触摸文化,开阔眼界,丰富内心。

  “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让文物“活”起来,传承中华文化,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共同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让这些传世文物带着故事、温度、情感寄托走进大众,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文物的精魂神韵永流传。(芦静)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创新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