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廊坊5月19日讯(记者 祝雪娟)为进一步推进北京通州区、天津武清区和河北廊坊市(以下简称“通武廊”)三地在规划、产业、交通、生态环保以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展,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中探好路、当先锋、做示范。5月19日下午,作为“5·18”经洽会的一项重要论坛活动——“通武廊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在廊坊市举行。
2017年2月,“通武廊”三地签订了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从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合作等方面,深入开展对接合作,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在框架协议基础上,2018年,“通武廊”三地将重点推进北运河生态文化工程、蓝天保卫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交通互联畅通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文化共创工程、旅游共享工程、人才交流工程、教育协同工程、医疗卫生合作工程、社会治安共管工程、美丽乡村工程等12项工程。
据了解,北运河生态文化工程将研究制定“通武廊”三地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协同机制,统筹规划三地北运河生态文化项目。加快大运河博物馆、延芳淀湿地、运河文化公园、北运河香河段生态综合整治一期等重点项目进度;积极推进三地运河实现旅游性通航,将北运河建设成为“通武廊”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积极推动工业企业、机动车、燃煤、扬尘污染源的联合防控和治理,针对秸秆焚烧、燃煤、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跨区域的环境污染、交界区域“散乱污”企业等问题,“通武廊”三地定期开展联合清查整治。
在交通互联畅通工程方面,共同推动京唐铁路开工建设。共同推动京秦高速京冀、冀津连接线段和密涿高速北京通州至大兴段建成通车。共同推动三河燕郊高新区潮白大街与通州区徐尹路对接工程,争取燕潮大桥尽早通车使用。
在人才交流方面,围绕“通武廊”三地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组织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赴三地考察交流和项目对接洽谈活动。落实“通武廊”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共享三地人才政策,组织首批入选者开展专家研修、健康体检等活动,建设三地高效完整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共建“通武廊”旅游一体化平台,举办“京南休闲购物旅游区”中国旅游日交流活动暨2018“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年会、2018京津冀国际旅游季等系列活动,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实现三地旅游信息、资源共享。
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中等职业学校联盟和幼儿园联盟之间继续开展干部挂职锻炼、课程观摩、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等系列活动。组织三地部分骨干校长开展高级研修培训,加强校长间业务交流。
在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许春声表示,产业一体化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重点要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产业对接协作,实现区域产业提质增效。
“‘通武廊’三地具有区位交通优势、创新资源优势、产业集群优势,要打造新的创新高地,对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虎军建议,放眼大区域,对“通武廊”进行整体定位、统一规划,明确小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的功能定位,确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推动园区资源整合,凸显核心功能与特色,形成创新合作的载体与桥头堡。
论坛上,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家田林,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等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言献策,积极推进“通武廊”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着力下好“先手棋”、种好“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