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从“淘粪工”走向“大国工匠”

沧州市环卫工人李德用心诠释工匠精神

来源: 长城新媒体   作者:龚磊 徐亮 
2018-05-24 10:42:00
分享:

李德佩戴大国工匠奖章留念。运河区宣传部供图。  

  长城网讯(记者 龚磊 徐亮)5月23日,记者见到沧州市运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李德时,他刚刚从中组部“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国情研修班载誉归来。

  “全国工匠研修班又给我淬了一次火,打了一针强心剂,我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面貌憨厚的李德说话掷地有声。

  作为全国首位被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的环卫工人,李德的经历很单一,36年他的岗位始终没有跳出“环卫”这个圈。36年来一直在公厕管理站工作,一个月前才被任命环卫站站长,拿李德的话说,“我就是个淘大粪的”。

李德的专利和荣誉证书。徐亮 摄

  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德初中文化,电大学习法律专业,自学了动力学、机械学、行驶控制等学科,只要与车辆维修和制造有关的书籍,他都想办法买回来学,看懂了、吃透了,揉碎了,再运用到实践中。长年的刻苦自学钻研,才有后来创新的厚积薄发。2004年以来,他先后完成个人技术革新106项,获得国家实用性专利9项,4项发明填补了国内空白。

  初见李德,人很朴实,有武乡大汉模样。他自嘲地说自己充其量就是个“丐帮头”。1982年,20岁的李德进入环卫系统,在解放路上扫大街。过往的行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有的人挑衅地骑车从他的扫帚上轧过去。这让李德深刻感受到了傲慢与偏见,他发誓一定要在这个行业扎根,干出个样来!

  1985年,李德开始接触环卫车辆。那段时间他如痴如醉地钻研汽车维修,不断地摸索学习,甚至有时做梦都梦到白天那个没修好的车问题出在哪儿。

  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儿,李德慢慢成为一名汽修高手。“车从单位院里过,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开的;车有毛病,不用拆,一听,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儿……”同事们这样赞叹李德的绝活。

  2004年,李德当上了公厕管理站站长。“两台吸污车、三辆掏粪车、七八个人,这就是当时公厕管理站的家当。”每当看到工人们穿着雨裤清理化粪池,额头上的汗和粪尿混在了一起,李德总觉得心酸。他暗暗发誓,要让工人们“解放”出来。

  李德首先想到的就是改装那两台小功率吸污车。他找了一台大功率的机器,买来零部件,靠着“化缘”来的工具,就在马路边摆开了“战场”。几经试验,第一台小型吸污车终于在他和同事的手里诞生,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四五倍,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9年,李德在检查工作时发现,一位工人在清理公厕时提着粪桶,蹭得满身都是脏物,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工人们告别手提粪桶倾倒装车的现状。

  他开始了小型粪便机械胡同作业车的钻研。两个多月的摸索,光图纸就画了1000多张,终于,一辆既美观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造了出来。如今,工人只需按动操作阀门,就可以轻松完成从清掏到倾倒的全部步骤。

  看到工人们疏通下水道手上磨出了泡,他又发明了“多功能高压冲洗车”;有的厕所位于平房区,吸污车进不去,每次都得靠几十米长的管子吸污,他又发明了手摇绞盘;看到环卫工开着吸污车冬冷夏热,太受罪,他制定技术参数,升级了吸污车。

  “我的发明和专利不是为了图钱,是为了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我的出发点就是想让弟兄们工作起来更体面。”李德说。

李德和同事维修车辆。徐亮 摄

  创新就要豁得出去就要拼命

  “大国工匠不是看岗位,而是看专业技能,要讲奉献,奉献就是豁得出去,就得拼命,我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打拼出来的。”李德这样解释工匠精神。

  李德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他凭着对环卫工作的热爱,创新改造了20多辆环卫车,直接为国家节约资金500多万元,也让许多质疑者的“不可能”成为现实。

  小型吸污车是李德拿到的第一个专利。为了这,李德差点把命搭上。在没有样车没有资料的情况下,李德冒险大胆尝试。半个多月,他几乎每晚都睡不着,脑子里全是图纸和那辆初步构思的吸污车。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他在工作中心脏病突然发作,被同事送到医院。

  同事陈宝沧回忆道:“李德从小习练武术,身体非常好,就是累的,发病前几天我们还劝他多休息。可他一投入到工作中,根本停不下来……”

  当李德被送到医院后,传统治疗丝毫不起作用,医生建议给他打一种特殊针剂,让心脏停止跳动后再重新起跳。“医生说这一针打下去就有可能再也醒不了,家属必须签字。”妻子陈红文手拿着笔迟迟不肯签字。“签吧,没关系。”在李德的鼓励下,妻子才签下了这张风险告知书。

  帝感其诚。抢救成功后,李德又接受了手术治疗。医生特意叮嘱李德:这是先天性的心肌肥厚,必须静养,半年内不能干累活儿,更不能着急生气,就是香油瓶倒了也不要扶。而李德在手术一周后又回到了研发现场。“经历了生与死的磨难,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干事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感觉我肯定能成功。”李德说。

  凭着这股子韧劲,小型吸污车终于在运河区成功“问世”,并在全市全国推广量产。从此,他在单位又多了一个“拼命三郎”的雅号。

  熟悉李德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因工负伤。他维修车辆时,被高压管打到眼上,一只眼睛几乎失明;还被车床打穿过手掌,其他的“磕磕碰碰”不计其数,每一次都是伤好了就忘了疤,再上一线。

李德在车间捣鼓零件。徐亮 摄

  淘粪勺也能抡出花来

  沧州市城建局的一位局长感慨:有了李德,盘活了一个管理站,李德能把淘粪勺也能抡出花来。李德一次次把空想变成现实,可因为身份等原因,却被许多人一次次质疑。

  “我申报的都是整车的国家专利,里面还涉及零部件和动力系统等很多新型专利。”李德说,国家专利局的人得知他是一名环卫工人,对他的成果表示怀疑。“我说不是抄袭的,是我自己的,你们可以上网检索。最后,质疑才一点点消除。”

  前几年,沧州市环卫局购置了8辆60万元一台的全天侯扫路车,但与路面不符,造成吸尘装置倾斜,出现扬尘现象,面临报废。李德得知后,经过对吸尘车构造和原理的再三分析,提出一套解决方案,反馈给吸尘车厂家。很快,厂家一位空气动力学专家给李德回信告知:“方案理论性是行得通的,但要落地至少需要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和两年多的论证。”

  时不我待,李德只好自己改造。零件没有模具,他就手工对一些异形件切割打磨;各个连接系统不熟悉,他就对照原车一点点摸索。每天早上5点来,晚上10点多走,三个月,愣是“破译”了整套技术,只花了几万元,就盘活了近500万元的设备。“那三个月除了会计,没人能找到我,干麻呢?后面车间里闭关了”李德感慨地说,创新得耐得住寂寞。

李德介绍他的发明专利。徐亮 摄

  大国工匠的舍得情怀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于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而言,“工匠精神”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成为全国环卫战线首位“大国工匠”的李德,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工匠精神”。他用奋斗、创新和坚守,舍了别人眼中的“利”,得了自己内心的“求”。

  “干这工作靠的就是良心,工人们的艰苦环境时刻激发着我的斗志,每看到自己的努力为他们带来工作环境的改善,我就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谈起自己的工作,李德满是激情。

  这些年,李德有好几次机会可以离开环卫行业:曾有单位看中他的能力要将他调走;南方厂家看中他的才干,想让他去做技术指导,待遇从高从优;自幼习武的他屡屡在武术比赛中获奖,被新加坡相关机构看中,想高薪聘他任教……面对这些机会,他却始终没有心动。

  有些人说他傻,荣誉和能力本可以让他换个环境,体面地生活,他却天天泡在肮脏的第一线;有些人不理解,九项国家专利和众多技改技术本可以让他衣食无忧,他却无偿地提供给武汉、北京、南昌、山东等环卫特种车厂家使用;有些人总劝他,快60岁的人了,有些事不必亲力亲为,可他却准时出现在一线现场。

  “人要懂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是舍了很多物质和时间,可这也证明了我有这样的价值。我因此收获了技术的升华、创新的喜悦和环卫工人开心的笑容,这还不够吗?”面对旁人的好心相劝,李德想得更多的是担当与责任,他不得不承认,年龄不饶人。基于此,为了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发挥更多的余热,去年开始,他又利用闲暇时间,开始为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义务授课指导,并与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站”。

  谈起工匠精神,李德说:“这么多年来,我早已经习惯了寂寞和平淡,是什么能够让我坚持下去,一是父母的严管身教,和那个火红时代的影响。二是经历了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和艰难坎坷,把我的意志淬炼得更加坚强,三是有这么多环卫工人兄弟姐妹们默默无闻为这个城市付出都是激励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我只不过是众多环卫工人的一个代表而已,没有一个和谐的团队,没有领导的支持也不会有今天取得的成绩,这个工作环境不仅锻炼我,更成就了我。我的全部早已和这个群体的每个人融合在一起,没有了这个群体也就没有了我,就像鱼和水一样。”

关键词:大国工匠,李德,沧州,环卫工人责任编辑:龚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