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黄骅朱里口村冬枣林穿上“金钟罩”

来源: 长城新媒体   作者:董传辉 徐亮 
2018-06-08 16:26:52
分享:

冬枣设施大棚。张艳哲 摄 

  长城网沧州讯(记者 董传辉 徐亮 通讯员 李从九)日前,北京某农贸公司和黄骅市滕庄子乡朱里口村坤发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秋后将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其园区内的冬枣。促使合作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合作社的冬枣树有了“金钟罩”,不再受自然灾害影响。

  枣殇之痛痛定思动

  高考期间,记者走进黄骅市滕庄子乡朱里口村的坤发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排排冬枣树正如温室的花朵,享受着大棚“金钟罩”般满满的呵护。棚内的枣花散发着清甜的温柔气息,一些枝叶间早已冒出手指肚大小的嫩枣。

  冬枣也能棚里长?以前,它们可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合作社负责人刘建敏说,去年10月前后的几场大雨,给正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枣农们来了个措手不及。坤发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十几万斤冬枣同样也没躲过大雨的侵袭。裂枣、烂枣……损失了近30万元。

  马上就能上市,而今却只能烂在地里,看着这些布满裂纹的冬枣,刘建敏心疼之余,更坚定了发展设施冬枣的决心。

  黄骅有着中国冬枣之乡的美誉,2015年在外经商的刘建敏转战农业。

  冬枣之殇后,他接连去山东、陕西等地考察。其中,陕西大荔的设施冬枣给刘建敏带来了灵感。

  “大棚能抵御自然灾害,让枣农们不用再看天吃饭,又能抵御虫害。棚里昼夜温差大,枣的甜度高,还能提前上市,抢占市场……”盘算着设施冬枣的好处,刘建敏心里早已有了打算。

刘建敏(右)和客户谈业务。张艳哲 摄

  拿来主义也要变通

  2017年年底,刘建敏的80亩冬枣林被盖上了“金钟罩”,他的探索开始了。

  “这风怎么说来就来啊!”今年开春,大风把大棚膜鼓起来,剧烈晃动的棚膜会把固定在上面的绳子“割断”。失去绳子的保护,大棚极有可能被风吹跑。工人急忙抢救。

  “大荔那边都是盆地,风力比较小,建的大棚就用得住。咱这边是平原,又沿海,风力不仅大,而且说来就来。”刘建敏有些苦恼地说。

  其实,他们的大棚还是刘建敏辗转各地考察来建的。当初还特意想到避免由于棚顶低、枣树高而出现日烧的状况,没想到如今却被大风难住了。

  来解燃眉之急的是卡槽,将它固定在钢梁上,再把塑料膜紧紧卡在钢梁上,就能抵挡大风的侵袭了。

  但是卡槽的“报酬”并不低,每亩4000多元,80亩的设施冬枣,这一下就得多投入30多万元。刘建敏认为这项投入“值!”

村民在合作社打工管理冬枣树。张艳哲 摄

  “绿色”冬枣抢占高端市场

  大棚枣园内,一个人正拿着一瓶“药剂”跟工人们讲解。讲到兴奋处,他竟直接把“药剂”倒入口中,让不明所以的人着实捏了一把汗。

  原来,这人是推销员,他喝的不是化学农药,而是生物制剂。

  刘建敏说:“我们这的冬枣全都是无公害管理,给枣树用的生物制剂人喝都没问题。”

  2015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刘建敏就想到了走无公害管理的道路。申报、审批,2017年,坤发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谈起初衷,刘建敏说:“只有生产健康的枣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抢占高端市场。”

  不仅如此,在坤发合作社的枣园里,膨大剂之类的农药不见了,化肥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有机肥。漫灌的水龙消失了,滴灌设备“唱”起主角。

  精心用“药”之余,冬枣的产量也在精心控制范围内。“坐太多果影响冬枣质量,一亩地产量最多不能超过3000斤。”刘建敏说。

  今年北京一农贸公司和坤发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其园区内的冬枣。冬枣销售没了后顾之忧,现在,刘建敏正计划扩大设施冬枣的种植面积,拓展冬枣深加工业务,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刘建敏积极带动村民致富,平常雇佣了20余名当地妇女在合作社内打工,一天收入100元,许多上年纪的妇女在家门口也挣到了钱;他的成功经验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滕庄子乡孔店、刘七庄等村庄的种植户积极向刘建敏学习大棚冬枣种植技术,刘建敏热心地传授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带动当地走出一条反季特色种植的致富新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冬枣,黄骅责任编辑:龚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