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杭州的鲁先生发现在京东自营网站上购买的洗脸皂明显轻于专柜产品,遂开始了漫长的维权:从与电商客服周旋、向工商部门投诉,到将京东告上法庭,胜诉后对方上诉、二审最终维持原判,前后总共耗时一年多。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日前,杭州市中院终审判决,认定京东未尽提供产品真实、全面信息的义务,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购买,构成欺诈,并支持了鲁先生的所有诉求:返还购物款4620元,以及支付三倍赔偿金13860元。
一场官司头飞雪。反观消费者鲁先生漫长、艰难的维权之路,可谓一波三折,险象环生,全无半点“消费者就是上帝”的意味。以往媒体煞有介事梳理出来的“网购维权备忘”,在这里完全失灵,或者干脆就像是一个个讽刺,冷眼注视着那些个愤怒、焦灼却又满满是无力感的消费者。
先是消费投诉环节,到手的商品明显“缺斤短两”,而京东客服却不以为然,自认“很正常”,且习惯性的只答应退货。不要以为这是”无理由退货“的负责任表现,恰恰相反,简单的承诺退货,却对问题直接选择无视,既不能让受骗的消费者感到安慰,也会让人担忧,退货了是不是要去骗别人呀?要知道,这一次,消费者遭遇的不是“无心之失”,而是消费欺诈,商家必须要拿出一个说法来。
这样,在鲁先生没同意的情况下,京东两次直接上门取货,就不能被认为是在释放诚意,而更像是在试图拿走证据。
沟通无果,鲁先生向工商部门投诉,然而,工商部门的表现同样令人诧异,这里的工商推给那里的工商,然后又从市工商推到了区工商,最后,工商给出的答案居然与商家的答复一模一样。
剩下的唯一路径,就是向法院起诉了。还好,幸好杭州有互联网法院,幸好互联网法院驳回了商家关于管辖权异议的申请,整个事件开始走向了实质性的解决。尽管其后也出现了一些麻烦,但总体而言,进入司法程序之后,消费者的权益明显受到了尊重,一审、二审等判决结果,也令人欣慰。至少,这一次的较真之旅,最终有了一个结果。
然而,快意之余,也有不少疑惑。其一,当网购消费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时,如何约束大企业“店大欺客”的行为?除了法律层面的调解之外,相关监管部门是不是也有介入、惩治的责任?一块香皂,究竟是多少克,果真没有一个基本的规范吗?事实上,企业之所以“财大气粗”“店大欺客”,并不是企业本身就拥有无视消费者的权力,而恰恰是监管者的纵容,才给了企业底气。
其二,一般而言,消费者鲜有鲁先生那样“一条道走到黑”的恒心与毅力,很多时候,也没有时间。尽管每每被气得半死,但只要缓过气来,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这种息事宁人的心理,往往也导致电商肆意碾压消费者的权利。也因此,在每年走高的网购金额中,又潜藏了多少消费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当电商热衷于造节的大手笔之时,谁能听得见普通消费者的愤怒呼告?
当然,尽管像鲁先生这样的消费者确实是少数、异数,但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随着网购的更加普及,可以预期,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鲁先生出现,相应的,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监管部门肯挺身而出,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这也不仅仅是现代政府的责任伦理,也是刺激消费、扩大生产的必由之路。
此外,随着互联网法院的持续发力,最终的公平和正义,也在遥远的那一头等着消费者。(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