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石家庄天气炎热。但与天气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楼市被业内人士形容为进入“冰冻期”——大量售楼部关门,销售暂停,市场供应迅速降低;另一方面,成交量急剧下滑,买方陷入观望。
这是因为,一场针对石家庄楼市的严查行动正在逐渐升级。
近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落实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代理销售监管责任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长安区、新华区、桥西区、裕华区人民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五区辖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要求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销售及中介代理销售管理,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人们发现,在这场针对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代理销售的整治行动,石家庄动起了“真格”。
《通知》指出,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房地产市场监管领导小组,市住建、国土、规划、公安、综合执法、金融、物价、工商、税务、审批、文广新局等和各辖区政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密切关注各辖区房地产项目的销售情况及关闭销售场所(含咨询中心、接待中心、展示中心等)情况,重点监控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房地产项目是否通过中介机构、电商平台、咨询中心以认购、认筹、预订、排号、发卡等方式向买受人收取或变相收取定金、预订款、预付款等费用的行为。
甚至,严查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街道一级。要求街道办负责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区级政府负责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强日常监管,负责发现所分包的项目违法销售行为或隐患,第一时间制止,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如此迅猛的严查一出,直接“冰封”了石家庄楼市。机构统计发现,石家庄2018年第23周的普通住宅无新增供应,房企和项目推售节点调整或延后,供应推迟,成交1.03万平方米,较第22周下降76%。
石家庄为何突然再掀楼市严查风暴?
今年年初,来自国家层面的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让一些城市出现了“摇号抢房”的奇怪景象。而对于石家庄来说,调控影响虽然比不上这些城市,但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还是被止住了,从今年年初开始,石家庄的房价基本保持稳定,成交量也较前期下降,交易波澜不惊。
本来,不少房地产商还在希望利用调控平静期对市场进行一番试探,结果5月底的一个导火索,直接让石家庄房地产市场整治升级。
5月29日,石家庄市委召开全市房地产项目问题调查处理情况通报暨作风建设教育警示会,通报裕华区有关房地产项目问题的调查和处理情况。
据笔者了解,被通报的是裕华区某城中村拆迁改造项目,项目建设、开发单位法人王某某,因涉嫌非法经营罪,已被刑事拘留。
因此事件,裕华区委、区政府被责成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刻书面检查,住建局、国土局、裕华区政府和相关单位的25名责任人被分别给予诫勉谈话、党内警告、党内严重警告、免职等处分。
新一轮楼市严查就此席卷石家庄房地产市场。
6月12日,石家庄副市长带领市住建局、市工商局、市物价局等有关部门,与裕华区、桥西区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房地产项目、中介机构进行暗查。对暗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
楼市严查对石家庄来说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年都有一次。但这一次应该是调动部门最多,出手最迅疾的一次。
实际上,石家庄对楼市突施重手整治并不突兀。早在5月12日,河北省住建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全省商品房预(销)售专项排查整治的通知》指出,对全省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现场(展示咨询中心)、中介机构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对有投诉举报的项目、公司、机构进行重点调查。
严查楼市无可厚非,但恰好近期来自河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待售面积等指标均出现大幅下跌。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跌29.3%;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跌幅更是高达34.7%。
不少“业内人士”就预计,房地产市场最近将迎来“最差的日子”,市场“正常秩序”恢复还需要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逻辑:楼市整治怎么还要为市场波动“背锅”?
首先,每次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正常整治,总会被冠上“最狠”“最严”这样的字眼,读起来总觉得带着些感情色彩;其次,一旦启动严查、整治,业内人士就会出来说市场将面临“最艰难时刻”“最差的日子”等等;第三,有些业内人士需要等待“市场正常秩序恢复”……
奇怪的是,楼市整治对什么样的情况才显得“最狠”,什么样市场才是最好的市场,什么样的的秩序才是正常的市场秩序?
我们发现,这些所谓业内人士所说的“正常秩序”中其实有太多不正常的现象了——违规预(销)售、销售现场违规、虚假宣传、合同欺诈时有发生,捆绑搭售、炒卖房号、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炒作房价、阴阳合同这类事情总是存在。
不正常变成了正常,这才是最尴尬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因为严查年年有,弄得确实有点像“狼来了”的故事。
严查年年有,整治常常现,是因为房价逐年高企的背景下,总有一个让买卖双方都铤而走险的利益链条存在。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提前违规销售、捆绑搭售、炒卖房号、捂盘惜售等等行为,无非是要尽早变现,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从购房者的角度来看,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中,谁不愿意买一个证件齐全的房子呢。但现实是确实有很多人买了证件不全的房子。因为这样的房子价格往往要便宜,几十万元的差价,在风险面前仍有诱惑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项目,最后还真的都能成功“补票”。
这跟此前人们探讨的“中国式过马路”有相似之处:明知道闯红灯不对,但有人闯了,还没受罚,就会有更多的人跟着闯过去,红灯就形同虚设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就好像这盏失了效的红灯。如何让这盏红灯再起作用,需要多方合力找到解决之道。事实上,一次次的整治升级,也在一次次的呼唤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这一次,调动11个部门全方位出手,甚至将监管下沉到街道,也许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
破解楼市里的“中国式过马路”沉疴,关键大概就在于让运动式、阶段式的严查、整治活动常态化,将其中的一些做法固化下来,从根源上打造一个秩序正常的房地产市场。(李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