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养老福音,社保“第六险”来了!原来你是这样的保险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吴云欢 
2018-06-22 18:42:42
分享:

  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一项新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正在中国逐步推开,为失能老人体面养老提供保障。什么是长期护理险?长期护理险面向哪些人群?在哪些地方试点?又面临哪些问题?本文带你全了解!

社保“第六险”来了 让失能老人体面养老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两年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指导意见,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最近,试点城市之外的地区也开始引入长期护理险,受到居民的广泛关注。

  2016年,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将会用1到2年的时间,探索为长期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首批包括上海、广州、山东青岛、河北承德、吉林长春等15个试点城市,试点期间,该制度主要覆盖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群。

  什么是长期护理险?

  长期护理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全球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形式。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共享发展改革成果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有利于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提升他们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质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和拓展护理从业人员就业渠道。

  面向哪些人群?

  《指导意见》规定,长期护理保险主要覆盖职工基本医保的参保人群,以长期失能的参保人群为主,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所需的费用。如老龄化程度已达26%的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由政府和个人各承担一半。

秒针跳3下新增1老人 2025年突破3亿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护理为何还买保险?

  缓解家庭照料压力,避免老人长期住院浪费资源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相当比例。同时,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目前实际接受的护理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极低。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对记者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失能和半失能以及其他失智、精神障碍者的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对于这类群体的长期照护,社会需求在不断增长。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面对大量失能人员对于长期护理保障的客观需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中国应运而生。2016年,全国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耀垠指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也可以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照料压力。

  那为什么选择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来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

  专家分析,长期护理保障不仅是要保障当前的4000万老年失能人口,也是所有人步入老年阶段后的护理风险保障。以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为主要选择,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适合中国国情。

  如果单纯依靠商业保险提供长期护理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会“够不着”。如果只靠普惠性的政府长期照护补贴,一来保障水平过低,二来财政负担重,不具有可持续性。现在我国实行社会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保障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保险大数法则和风险共担的优势,实现全人群的互助共济。此外,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险制度模式也是绝大多数国家解决护理难题的选择。

  保险费用从哪里出?

  试点阶段医保承担,长远看企业个人应适当缴费

  社会保险有两项重要的基本法则,一是权利义务相对等,二是大数法则。这意味着,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一定是由个人、社会、企业、政府多方责任共担的。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影响,企业希望降低社保费,长期护理险多元化筹资机制的建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试点起步阶段,由医保基金结存来承担部分筹资责任,不增加企业和个人负担。长远看,个人和企业将适当缴费。

  目前的地方探索中,筹资水平基本上相当于职工医保缴费基数的1%以内,有的试点城市测算,一人一年约缴费100元。从国际上看,因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的差异,各国费率差别较大,德国为2%,日本为1%,最低的以色列0.25%。

  具体的待遇支付方式和给付标准,要根据护理等级和服务提供方式的不同,制定差别化的支付政策。制度初步目标是基金支付比例总体上控制在70%左右,既可以基本满足群众预期、增加制度吸引力,又恰当体现个人负担责任。

        待遇保障如何?

        待遇保障方面,试点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将根据参保人享受的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等,相应制定差别化的待遇保障政策,总体基金支付水平控制在70%左右。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失能程度决定着护理服务的强度、时间和花费。因此,护理服务的分级,是这项保险中定价收费、确定报销比例的前提。比如北京海淀区出台了“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的地方性办法,其中关于失能服务标准,围绕着“吃饭、穿衣、睡觉、如厕”4项内容,由专业第三方机构将老人的失能程度做了4种等级的划分,相应享受900~1900元不等的服务。专家认为,应尽快实现失能等级鉴定和护理服务等级评定标准的全国统一,在不同身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照料要求和待遇。

官方规划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探索长期护理保险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具体案例

  接下来,就以山东为例,为大家介绍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办法、待遇支付等。

  2017年4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关于试行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决定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全面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参保范围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人员。

  缴费办法

  通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单位补充医保资金、个人缴费及财政补助、福彩公益金等渠道解决。其中,个人缴费不低于筹资总额的30%,个人缴费可从职工个人医保账户代扣。

  各市要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水平合理确定具体筹资办法、筹资比例和筹资标准。

  保障范围

  重点保障长期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的参保人员日常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服务费用。

  各市可根据当地保障需求和资金承受能力,低水平起步,科学确定重点保障人群和具体保障项目,并随经济发展和资金支撑能力提高逐步调整。

  待遇支付

  护理服务费用由护理保险资金和保障对象个人按比例或按定额分担,对贫困人员可以给予适当照顾。

  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可按机构护理、家庭护理等不同形式、护理不同等级、提供护理服务不同方式等制定差别化的待遇保障政策,原则上规定范围内的护理服务费用支付标准掌握在75%左右。

  各地要积极探索享受护理待遇与个人缴费适当挂钩的办法,强化个人责任。

  》》》长期护理险已覆盖约4800万人

  “历经两年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在青岛、上海等15个试点城市和北京、河北等多个省市的非试点区域展开,覆盖人群大约在4800万,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介绍,到2017年底,超过7.5万人享受到了保障的待遇,赔付护理保险金大约5.7亿元,基金的支付比例超过了70%,在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带动了试点地区相关产业投资约70亿元,直接拉动就业4万多人次,有力促进了护理服务业市场的发展。

  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7年开始,青岛又把重度失智老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障范围。从今年4月1日起,青岛开始实施“全人全责”式、升级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原来的长期医疗护理基础上,将基本生活照料纳入职工护理保障范围。截至目前,该市已有5万多人享受到护理保障待遇,累计支出护理保险资金近15亿元,护理服务机构发展至600多家。

  2017年,《宁波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方案》落地。在试点阶段,试点区域内参加该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不含参加住院医疗保险人员),个人无需另外缴费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其中,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失能,经过不少于180天的治疗,经评估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护理的参保人员,自评估结论作出次月起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不久前,宁波市首批被评估为重度失能的574名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开始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133万元。

  上海2018年起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预计2018年一年内服务上海老人三百万人次。作为全国首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15个城市之一,从2017年1月起,上海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先行进行试点,一年来共有2.5万名老人申请服务,正式提供护理服务的老人达到1.4万人。

  作为15个试点城市之外的地区,北京市近期也在逐步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日前介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在石景山区启动试点工作,并出台了《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方案(试行)》。目前,石景山区已完成八角街道两个社区的入户评定,计划年底前实现石景山区内全面试点,48万参保人员中将有3000名左右重度失能人员享受护理。在总结石景山政策基础上,将在全市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护理人才紧缺成最大短板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才刚起步。专家认为,目前这一制度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新趋势和老年人快速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还不适应,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

  “人才问题是当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从事长期护理专业服务的人员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能力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朱耀垠说。

  据测算,以4000万失能老人为基数,按照3∶1的护理服务配置,护理人员需要1000多万。当前,护理服务人员队伍匮乏。养老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的不到10%,绝大部分养老机构护理员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且多数来自农村,服务粗放。有资料显示,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怎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措并举让居民老有所养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呼吁尽快建立国家长期基本护理险制度

  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戎蓉提交了“关于尽快建立国家长期基本护理险制度的建议”的提案。戎蓉认为,失能护理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国家长期基本护理险制度应加快建立,并覆盖全体公民,以保障失能人员更体面和有尊严地生活。

  由于处于试点阶段,即使是试点城市也没能实现区域全覆盖,部分地方政府的观望与群众的迫切愿望存在巨大反差。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带来以老年人为主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需求迅速增加,由此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群众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国家基本护理险制度。

  因此,戎蓉建议,加快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国家长期基本护理险制度。建立由国家、地方、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筹资机制。设定不同的档次,按照自愿的原则,参保人可选择不同档次参保。明确统一的失能认定标准,统一的提供护理的机构级别认定标准,服务收费标准,基本护理险支付标准,明确与商业保险错位发展,让国家基本护理险与商业护理险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满足不同人群的护理需要,也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

  》》》评论:长期护理险能否起效还需看规则设计

  人们一直在说,面对老龄化社会要有应对之策。很显然,长期护理险就是应对方式之一。第四次城乡老年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经超过4000万人,全国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到来,这样的状况还会加剧。而与之相对应的,这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独生子女居多。一对夫妻,既要工作养家、抚育子女,又要照顾老人,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长期护理险就是一把钥匙,专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来。它的设计,就是为了有效地把家庭解放出来。当然,最后效果如何,还需要试点地区实践的检验。其中有一些节点特别需要考虑,比如参险人员目前多定为已经参加医保的职工,那么,有没有可能让它普及开来,让更多的人能享受这个保险。再比如,年轻人从何时需要参保?年轻人是否可以为自己的父母使用保险金?还有是可以请护工到家庭或者医院,还是只能去被认可的护理机构?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制定规则。

  长期护理险是一项新事物,在“落地”之始,确实应该把规则做好。这项保险确实是对社会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希望能起到切实的作用。无独有偶,就在长期护理险试点消息传出的时候,一些地方出现了共享护士的APP,可以请护士到家来为病人打针、换药,做一些日常的护理工作。当然,共享护士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老人,但可以想见,老人应该是主要的客户群体。老年人行动不便、就医难,最需要找到能帮助他们的人。长期护理险与共享护士,是打开老龄化社会这个结的两把钥匙。它们是不是管用,是否能发挥最为积极的作用,是否能少走弯路早日造福社会,完全看规则的设计。规则越科学、越细致,新事物才能越快发展起来。

(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法制晚报等综合)

关键词:养老,第六险责任编辑:吴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