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擦亮文化名片 沧州市实施“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走笔

来源: 长城新媒体   作者:龚磊 徐亮 
2018-07-04 19:33:37
分享:

六合拳套路习练。徐亮 摄  

  长城网沧州讯(记者 龚磊 徐亮)7月1日暑假以来,位于京杭大运河岸边的沧州市泊头六合武馆再次热闹起来,几十名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加入到学习拳术的队伍中,把一套六合拳打得有板有眼,虎虎生风。

  作为传统武术拳种,泊头六合拳有400余年历史。2006年,包含泊头六合拳在内的“沧州武术”,被整体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同鼎成为国家级传承人。他开馆传授拳法,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石同鼎还编制了“六合拳进校园普及套路”在泊头中小学进行推广,让数万名师生在体育课上接触到了这项古老文化。

  “目前,我市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364人,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8个,通过这些传承人建设传承基地,形成一方‘沃土’,让传统文化扎根于此,并从这里发展壮大。”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吴桥杂技习练。徐亮 摄

  武术与杂技是沧州的两张名牌。吴桥杂技的传承基地——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将吴桥杂技艺人聚集起来,不仅为他们搭建表演的平台,还形成凝聚力,抱团儿发展,吸引了大批青年人从事杂技表演和新项目的研发,将中国古老的民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杂技文化进行绝美的演绎,打造成为沧州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孟村八极拳传承人吴连枝创立的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将分馆开设到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武术爱好者争先恐后前来学习,其弟子中有成就的有数十人,多次在全国及国际武术比赛中摘金夺银;北方狮王--沧县舞狮传习所始终扎根农村,免费教青年学习狮舞,至今已有5000余人学习了沧州狮舞。

  近年来,沧州市还大力推进戏曲杂技“六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商场、进景点、进农村)”传统文化普及与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戏曲六进”工作已开展演出、讲座、辅导各类活动1400多场,培养校园戏曲爱好者1600余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全省荣获戏曲奖项的校园戏曲人才。

杂技进农村景区。徐亮  摄

  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沃土”、发展壮大自然离不开“养分”的供给。近年来,沧州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依托地域传统文化,多措并举,大力扶持文化项目建设,使得全市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畅通,共有群艺馆(文化馆)16个、图书馆16个、各类博物馆10余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4800余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93个、村农家书屋5900余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此外,为推动全市精品创作,该市还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实施意见》《沧州市宣传文化奖励办法》,设立“沧州文艺创作奖”,举办沧州市民间艺术节,将基层文学社团的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人才纳入评奖范围。同时,每年投入200多万元扶持基层文学社团发展创作。

  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措施的实施,结出了丰硕果实:沧州河北梆子剧团推出大型历史剧《绨衣天子》,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获2017年度国家艺术资金扶持。“沧州国际武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依托沧州传统杂技文化、武术文化,与现代技术和创新手段相融合,形式内容不断传承创新,已成为国内外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民间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戏曲大舞台”等一系列活动,也已成为沧州百姓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每年吸引上万名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关键词:文化非遗,传承,沧州责任编辑:龚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