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二十四个食节】小暑丨大家一起吃“三黄”

来源: 长城网综合   作者:林墨 
2018-07-07 16:12:11
分享:

【一候温风至】

小暑之日热浪袭来

【二候蟋蟀居宇】

蟋蟀躲在屋檐下纳凉

【三候鹰始鸷】

  鹰飞向高空,以避开地面上的暑气。

  小暑吃藕?伪传统

  一种看上去特别有“江南味儿”的食物一一莲藕,被认为是盛夏解的佳品。若上网检索小暑节气的美食,关于它的介绍更是铺天盖地,诸如小暑吃藕有利于清热凉血、补血开胃,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又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作为莲藕主产区之一,江南也被视作小要吃藕“风俗”的原生地。

桂花甜藕。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没错,南方尤其是苏州人的确爱吃藕。大街小巷的餐馆和卤菜常年贩售一道经典冷盘一一“焐熟藕”。所谓“焐”,指的是将食物蒸煮至熟烂。取来一段老藕,切开一头,把浸好的糯米塞进藕孔,再将切开的藕头用牙签重新固定好,用大火蒸煮至其表皮变为红褐色。取出时,只需用一根棉线轻轻夹开即可。苏州人嗜甜,焐熟藕上桌时,按传统做法,还要淋一层梅酱桂花或玫瑰花酱,不过如今早已简化成红糖蜜汁,一样是甜,却少了几许馥郁芬芳。

藕盒。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焐熟藕”虽好吃,但终究太过甜腻,若要下饭,还得吃咸食。南方常将藕条切成丝,与青椒等时蔬同炒,或研磨成粉,加肉沫,搓成丸子状,下锅烹炸,是为“藕圆”。当然,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藕盒”。肉糜与虾仁夹在两片没有切断的藕片中间,再蘸些面粉糊,于油中炸透。那外酥内嫩、藕糯肉香的口感,令人欲罢不能。

  不过以上吃法并无时令之别。就苏州来说,莲藕四季常见,只是产量有多有少。江南的莲藕收成一年分作两次,第一次是入秋,莲藕鲜脆可口,人称“新藕”;第二次则在年底。藕已经长成,口感更为粉糯,进人最佳赏味期。而小暑前后实则并非莲藕大量上市的时节,故所谓苏州人“小暑吃藕”的“习俗”,也只是臆想罢了。

  真正让全城趋之若鹜的美食,其实另有他物。

  小暑的黄鳝赛人参

  七月初,梅雨刚刚过去,酷暑就紧跟着来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空气中无处不在的湿热感,挑战着苏州人的耐性,挡不住他们对一种食物的热情。

黄鳝。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天蒙蒙亮,城里的水产批发市场就开始忙活起来。主妇煮夫们围在档口门前,等待同样早起的摊位老板,将一只只大盆一字摆开,露出密密麻麻犹如小蛇般的黄鳝。人群中不乏老饕,但也绝不会亲自下手。毕竟黄鳝通体湿滑,“捻不牢滑掉”的诨名绝非浪得,更牙尖嘴利,万一不小心被它咬住,必定死命不肯松口。因此,客人们纵然赶时间,大都也会安静地排队等待,顶多在工人下手捉鱼前提醒一句,“来条肥的”,或者,“要帮我杀好的啊!”

  杀好的黄鳝,一般在交付给顾客之前,老板总会问一句:“头和骨头还要不要?”不善烹饪者大多摇头,但老吃客却往往会打趣地说一句:“给我吧!回去喂猫。”“喂猫”当然只是托词,喵星人向来养尊处优,哪里会吃这些下脚料。但人却舍不得,以鳝鱼骨头煮汤真真是一道难得的美味。中医认为,此汤可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祛风消肿、润肠止血,甚至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黄鳝段。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在“苏帮菜”里,黄鳝大致有两种做法:鳝丝和鳝段。前者是将在菜市场处理好的鳝鱼肉切成条状,放入各类佐料爆炒。后者的作法稍显麻烦一点,需要将整条鳝鱼带回家中自己切成小段,再派上淀粉,入油烹炸,用蒜末、葱花、姜未煸香,最后加料酒、白糖、酱油、味精、醋,红烧而成。正是由于操作手法存在差异,若能以一道红烧鱔段待客,往往是主人颇善厨艺的表现。

  鳝段虽然难做,比起本地名菜“响油鳝糊”来,却算是简单的了。按传统技法,据说要直接将活的黄鳝放入加了醋、盐、料酒、葱、姜的水中煮开,然后再捞出,从头部下方下刀,割去腹部的老肉和骨头,切成小段,炒透之后,撒上蒜茸、冬笋丝、火腿丝、香菜段和胡椒粉,临上桌前,再淋一层热香油,保证上桌后盘中油还在噼啪作响,才算是功德圆满。

  研究表明,黄鳝的蛋白质含量,在30多种常见淡水鱼中,仅次于鲤鱼和青鱼,含铁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而热量则属于鱼类中较低的一种,非常适合夏季食用。它们冬天蛰伏、春天摄食,积累了大半年的能量,人夏后体壮而肥,愈加鮮美,滋补功能也达到高峰。因此,江南一带才有“小黄鳝赛人参”的说法。但由于其体内寄生虫种类较多,死后蛋白质结构将迅速崩解,一旦细菌乘虚而入,组氨酸很快便会转化为有毒的组胺,人如果吃了这种变质的黄鳝,轻则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重则出现低血压等症状,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即杀即食。苏州人在多中吃黄鳝,常常只在鳝鱼的销售旺季——小暑前后。其他时间若想解馋,就只能去地道的苏帮菜馆点一道“响油鳝糊”,或者到面店里要一份鳝糊面,过过瘾。

  忍臭也要吃黄鱼

  苏州人嗜鱼成习,又讲究时节,一旦过了季,就少人问津。除黄鳝外,小暑当天还要吃黄鱼。每年4至6月,黄鱼向近海洄游产卵,过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故小暑正是黄鱼的主要汛期。清康熙年间进士、苏州吴县人沈朝初曾做了一首词,形容夏日里海鲜市场的火爆:“苏州好,夏日食冰鲜,石首带黄荷叶裏,鲥鱼似雪柳条穿,到处接鲜船。”词中的“石首”,指的便是“脑有骨如小石”的黄鱼。

黄鱼。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近海渔民把黄鱼捕捞上船后,往往以冰块保藏。待运到市井之间,再为善于调味者所得。一番翻肚去鳞,便可幻化为诸样美食。红烧、清蒸、茄汁……最为别致的,是“雪菜黄鱼”。做法并不复杂,一般是将上年冬天腌制的雪里蕻梗切成细粒,炒至六成热,投入姜片略爆,再将黄鱼放入,煎至略黄,烹上料酒,加盖稍焖,然后倒入清水,用小火焖烧至鱼与汤汁皆成乳白色,最后再投入笋片、雪菜梗料提鲜,旺火烧沸便可起锅。此味鱼肉嫩、菜香浓,清口鲜洁,备受食客青睐。

忍臭也要吃黄鱼。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小暑的黄鱼虽则味美,却有一弊——容易变质。苏州谚语讲“忍臭吃石首”,纵然肉败气臭,也仍然坐拥一票忠诚的“粉丝”。臭黄鱼的处理方法与徽州臭鳜鱼有些类似,今天常以豆豉、辣酱等调料盖住鱼肉的腥臭味儿丿,但也同时冲淡了特殊的口感。唯有在一些特色私房菜馆里,还能找到比较地道的“清蒸臭黄鱼”。只是那诡异又浓郁的气味,真不是每个食客都能乐在其中。

  为了保持黄鱼的美味,苏州人还发明了另一种特殊的美食——鲞( Xiang)鱼。“鲞鱼”字面意思是破开晾干的鱼。据说昔日吴王阖闾泛海击破东夷时,曾以所获黄鱼晒制成鲞鱼。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如何,今天已无从考证。由于成本等原因,以黄鱼制造的鲞鱼已经非常少见了。更多时候,人们选用和黄鱼共生的白鳞鱼,但白鳞鱼的口感没有黄鱼那么鮮美,所以已经很少出现在餐桌上了,只能在“采芝斋”、“叶受和”、“稻香村”等百年老店的土特产柜台,才能偶尔看到它们的身影。

  再来一盘如意菜(黄豆芽)

  还有一种吃食,与黄鱼、黄鳝一道,并称苏州人小暑必吃的“三黄”——黄豆芽。黄豆芽形如古代的“玉如意”,故而有“如意菜”的雅号。其实它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寻常物,之所以偏偏要选小暑这天来吃,除了讨个“如意”的口彩之外,很大原因在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里,豆类的发芽成长异常旺盛。

黄豆芽。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黄豆发芽是一味美食,但蚕豆发芽却会产生毒素。不过也没关系,有些老苏州会选择在小暑这天,将剥好的蚕豆煮熟至烂,加人面粉揉合,做成豆瓣酱。这个时候的苏州,空气湿度很大,温度又相对稳定在30℃以内,正是最适合发酵的时节。晒好的豆瓣酱放在冰箱里,想吃就取出一小碗来,与花生、肉丁、茭白块、小虾和香豆腐干丁同炒,称为“合酱”。暑热难耐时,有一碗“合酱”佐饭、就面、或是蘸着馒头、油条,吃一碗白粥,就轻易地治愈了食欲不佳的“疰夏”之苦。

(据中新网、环球网、中国国家地理网综合)

关键词:节气,美食,小暑责任编辑: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