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长城评论】是时候让拼多多为假货背锅了?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之南 
2018-07-31 16:29:05
分享:

  做追赶者和颠覆者是要付出代价的,拼多多前脚上市,后脚就陷入了一场颇有声势的“假货”指控当中。更有网文危言耸听,说“拼多多的上市让历史倒退了二十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逼退历史二十年的主角不是拼多多本身,而是“拼多多上市”?指控者虽然精心修饰文辞,但网文标题还是泄露了某种内心的恐慌。让其感到恐慌的,就是“拼多多上市”本身,而不是什么“假货”云云。

  电商市场竞争是惨烈的,挑战者携风雷之势而来,虽然说打定主意要做差异化竞争,但是世界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单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崛起者挑战守成者,守成者必然回应,如此一来战争就不可避免。国与国的竞争如此,商场之中也同样如此。问题在于,竞争应当以光明正大的方式进行。但在流行谋略文化的国度,人们常常更推崇所谓“釜底抽薪之策”。既然假货问题人人忌恨,而且一旦上身很难有辩白之力,那么把拼多多打扮成假货问题的背锅侠就成了妙招一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假货背锅,三岁的拼多多既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在此之前,电商前辈淘宝可谓最为悲情的承担者,也是最了不起的奋争者。百度一下“淘宝+假货”,各种资讯扑面而来。其中,既有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因怀疑平台售假连续数年将淘宝列入黑名单,也有国家监管部门发布报告称淘宝正品率仅有37.25%。淘宝则非常委屈地回应,前者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对于后者,淘宝则希望“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电商与假货的斗争,注定了是一种宿命。

  2018年初,阿里巴巴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24万家淘宝疑似侵权店铺被关闭。而上一年度,关店处理的数据是18万。这些数据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电商平台治理假货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存在谁有假谁无假的说法。第二,假货的问题并非无药可治,电商探路者淘宝在这方面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探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由这两个结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问一句:用假货关联拼多多,拿拼多多上市来宣扬假货泛滥,是不是有点指鹿为马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风想摧毁一棵树的时候,它自然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角度,而对真正重要的内容装作没有看到。拼多多对于假货的治理有没有实际行动?看看今年6月份发生的所谓“商家维权”风波,就可以体会拼多多在打击包括售假在内的不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决心。2017年,拼多多则主动下架了1070万件疑似侵权商品,全年拦截4000万条侵权链接。来自第三方的研究报告劝说拼多多要把握与商家的关系平衡,实际上也可以看作对拼多多打假决心的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当然,拼多多有决心,不代表拼多多在打假方面就已经做得够好。各方面都很成熟的淘宝,还要每年关店数十万个,何况拼多多只是一个跟在“带头大哥”淘宝身后学步的小弟呢?当下,拼多多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虚心向淘宝学习,尽快建立起一整套对假货的甄别处置机制,尽量关口前移。否则,再严厉的处罚也都只是“秋后算账”,无法保证全流程不出问题。同样,拼多多、淘宝、京东们在反假货的问题上,可以而且必须建立起联盟关系,以一致行动提升电商平台之外的进展与合力。

  电商打假,夜未央,路正长。于刚性的法律、制度约束之外,电商文化也需要得到一个完善与更新。电商平台上被人诟病已久的傍大牌现象,其实是一种非常扭曲和狭隘的消费心理。消费者未必有这种心理,它的出现恰恰是商家错误揣度的结果。什么样的消费者需要的就是什么样的商品,一个大妈想买的是买菜用的包包,你非要搞一个贴上LV标志的给她。其实,大妈根本就不知道LV为何物。说穿了,这仍然是以“五环内思维”来揣度“五环外人群”,这仍然是消费不公平的遗毒在作怪。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8.5%,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顶梁柱”。在当前的内外环境下,电商平台需要发挥各自优势,为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切合需求的商品,促进消费公平,激发消费潜力。当此之际,不去做促进发展的实事,却凭空挥舞大棒,视国家和各大电商平台治理成效如无物,制造“历史倒退二十年”的虚假、消极言论,这种人到底是在想什么呢?说“唯恐天下不乱”是抬举其人,本质上他只是小肚鸡肠而已。

  竞争从来都是消费者的福音。拼多多并不完美,但它希望力促消费公平,希望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希望以自己的创新创造为中国的消费市场贡献一己之力。面对这样一个新秀,可以给它一点时间。(周之南)

关键词:拼多多,假货,消费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