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一张“绿”图绘到底 多条“薪”路助脱贫
赞皇“以绿为底色”走好生态发展之路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书军 安献锋 张莎 
2018-08-05 16:19:20
分享:

赞皇县石臼山公园。张莎供图

  长城网石家庄讯(记者 李书军 通讯员 安献锋 张莎)盛夏时节,绿意盎然。行走在赞皇大地,但见碧水蜿蜒、青山染翠,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处处洋溢着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之美,让人不禁感叹这里的生态环境真好。

  近年来,赞皇县立足本地实际,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把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不断完善生态体系,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养山富山,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绿色,成为赞皇县的底色,也成为赞皇县坚持走生态发展路径的底气。

赞皇县坛山万亩核桃片区内长势喜人、硕果累累的核桃。张莎供图

  昔日荒山秃岭  今日绿树成荫

  “山是光秃秃的,天是灰蒙蒙的,由于植被破坏严重,矿山私开乱采,一下雨,洪水就从山上流下来,一刮风,沙尘就漫天飞,到处都是‘秃顶’山坡,可谓惨不忍睹。”站在村委会西边的大枣树下,说起三十年前的场景,赞皇县阳泽乡大河道村党支部书记栗彦良仍心有余悸。

  而今,走出家门就是秀峰披绿、公路逶迤,就能欣赏到燕语莺啼的山村美景。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治理工程,过去荒山秃岭、满天沙尘的痛苦记忆已在村民栗中华心中翻了篇。

  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万炮齐轰太行山”工程到封山育林工程再到太行山绿化工程,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植树造林、山区综合开发作为推进县域发展的重要抓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绿”图绘到底。如今,青山、碧水、蓝天,已成为赞皇的“金字招牌”。

  伴着晨起的阳光,记者走进赞皇县十万亩大枣示范园区,郁郁葱葱的枣树上结满了枣子,一串串青枣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一串串绿色的珍珠光彩耀人。赞皇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赞皇县大枣科技示范园区中心是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确定的“赞皇大枣标准化管理示范区”,是集枣树科研生产、生态建设、立体种养、科技示范、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是中国赞皇大枣原产地域保护的重要区域。园区种植的15万亩枣树,带动了阳泽乡、清河乡、赞皇镇12个村6000余户近2.4万人增收致富。

  “好的政策,让俺尝到了林果业带来的甜味,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金山银山。”赞皇县赞皇镇北街村民侯建中说。56岁的侯建中,早在十年前,就通过土地平整在自家的10亩荒滩上栽种了1200多棵核桃树,在县林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他家的核桃品质好,每年的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可观的收入让他在村里盖起了两层小楼,买上了小汽车。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农民开始种植核桃树,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赞皇县鲍家滩村的樱桃采摘园。张莎供图

  发展绿色经济  助力百姓脱贫

  赞皇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认识到赞皇的优势在山、在水、在生态,良好的生态是赞皇最宝贵的财富,保住了青山绿水,就保住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因此,赞皇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宁可丢掉“生财路”,也要斩断“污染根”,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出拯救生态环境“组合拳”,向自己的税源“开刀”,相继开展了煤场整治、矿山企业规范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把煤场建成林场,把矿山变成青山,并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实现了储绿与富民的“双赢”。

  去年一年赞皇县完成太行山绿化造林7.5万亩,完成生态修复和小流域治理10.6平方公里,被评为“全国林业生态保护先进县”。淘汰燃煤锅炉223台,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87家,深度治理陶瓷企业7家。赞皇县坚持“冬病夏治”,超前谋划,强力实施劣质散煤管控,43个型煤推广试点村成效显著,采暖季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年优良天数达到151天,同比增加15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7%,降幅位居全市前列,荣获“2017京津冀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优秀县”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勃兴的特色林果业给赞皇带来了持久的发展动力。去年林果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农村人口人均拥有经济林4亩、果树200棵,进入盛果期后,人均收入可达1.3万元。绿色发展、生态建设还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观光采摘游、旅游产品加工、农家乐等绿色产业像泉水般涌现,相继建成了三六沟、寺峪、鲍家滩等3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该县靠优美环境,特色林果等优势吃上“生态饭”的村子达到了92个,全县接待旅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亿元,带动农产品增值3.6亿元。

  “以前种玉米和小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管理不说,产量还低。现在种中华寿桃就不一样了,虽然中华寿桃也需要修枝打杈,也需要除草,但只要管理得好,比种庄稼合算。”去年,自家7亩中华寿桃收入4 多万元的李包单用事实向记者证明了他告别农作物种植的明智。赞皇县通过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核桃林提质增效、生态保护、调整产业结构等,不仅让昔日的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还着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有效带动全县群众脱贫,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和生计有机统一、增绿和增收互促双赢的生态脱贫新路子。

  截至目前,该县林地面积达到110万亩。全县形成了45万亩大枣、40万亩核桃、5万亩特色果品三大产业基地,果品产量达到30万吨,林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依靠林果业增收2400元,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果品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储绿与富民的“双赢”。林果业正成为赞皇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风景如画的赞皇平泉湖水库,成为摄影爱好者的理想去处。张莎供图

  绿色焕发生机  百姓喜上眉梢

  “每个月600元的工资,加上年终的绩效工资2800元,在加上板栗收入,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赞皇县嶂石岩镇三六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树林说。

  张树林口中的“工资”,指的是生态护林员的待遇。

  生态扶贫最本质的意义就是创制岗位,而公益性岗位开发,是赞皇县帮扶安置各类就业和困难群体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

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张莎供图

  2017年,按照“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要求,赞皇县通过选聘一批生态护林员,加大全县森林资源管护。同时,增加生态护林员家庭收入,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探索生态脱贫路子,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真正达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

  “以前都是在外打工,离家远,想家也回不来,老人娃娃生病只能干着急。现在村里变美了,在家门口就可以做生意赚钱,这辈子哪里也不去了,守着我的店,很好。”2018年以前,赞皇县西白草坪村民刘丽霞一直在外务工。今年,县里的“三清一拆”环境整治让家乡变绿变美了,于是依托依山傍水、空气清新这一招牌,刘丽霞在自家开起了“农家乐”,经营特色农家饭菜。因为价格公道,每天的客源都能保证在1桌左右。用刘丽霞的话来说就是,村里环境变美了,又建起了葡萄采摘园,凭借白草坪水库的优势,俺看到了“钱景”。

  如今,这幅“以绿为底色”的幸福画卷,正在千年古县赞皇县儿女手中逐步绘就、清晰可辨。这棵河北西南部山区的绿色大树,正吮吸着生态文明的养分,稳步实现跨越赶超、科学发展……

关键词:赞皇,生态,脱贫责任编辑:李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