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农历七月初二,广平县北平苑小区一居民展示给外甥女送的“面羊”。在冀南一带的农村里,至今还保留“送羊”传统民俗,家里有外孙(甥)的村民便蒸“羊”,农历七月初二、初三送“羊”,旨在教育孩子孝敬母亲,效仿羔羊跪乳,报答养育之恩。
据说,最早的“送羊”是送活羊的,后来改为用白面蒸的“面羊”,所需材料为白面和黑豆,工具为洗干净的剪刀和梳子。心灵手巧的农妇用新麦白面蒸制成活灵活现有头有尾的“羊”,面部用黑豆点作“羊眼”,背部用梳子琢成毛茸茸的“羊身”。此外,送羊一般要制作大羊、二羊、三羊,还要加捏一些象征吉祥富裕的小鱼、兔子、刺猬等可爱的小动物搭配。眼下,随着一些食品加工点代加工面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到加工点订购。
记者武萌 摄影程学虎 蒿琛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