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原创 >

【脱贫攻坚】葡萄美酒促脱贫
马家庄村产业脱贫之路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刘飞 陈雨松 郝朋起 王旭泽 
2018-08-27 10:33:59
分享:

马家庄村壁画。记者 郝朋起 摄

  说起墙壁绘画,并不罕见。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在很多乡村都能看到色彩丰富、生意盎然的墙面绘画。有的绘有风景山川,有的绘有名人典故......但是走进河北省灵寿县马家庄村,这个贫困村的墙体却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就地取材制作的造型别致的木质手绘壁画。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扶贫的成果,也为这个灵寿县南寨乡唯一的贫困村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马志勇的酒桶加工厂 。记者 郝朋起 摄

  一大早,我们就遇上了正要去自家酒桶加工厂上班的村民马志勇。我们非常好奇,为什么要把酒桶加工厂开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呢?这些酒桶又有何销路呢?于是,带着疑问,我们跟随马志勇来到了酒桶加工厂。

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记者 刘飞 摄

整齐码放的酒桶。记者 刘飞 摄

  进到工厂里,发现工人们已经早早地开始忙活了,马志勇也一刻都不闲着。归置、打磨、擦洗......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不同型号的酒桶码放在一起,橡木的、松木的,琳琅满目,原来不同的酒要放在不同种类的桶中发酵才可以酿造,比如说红酒就只能和橡木桶相配合才不会功亏一篑。果然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些眼花缭乱的我们赶紧找马志勇坐下来,慢慢聊起了这个家工厂背后的故事。

马志勇在擦拭酒桶。记者 刘飞 摄

  原来,当地一直有种葡萄酿酒的习惯,这些酒桶,在当地就能找到销路。后来随着口碑和品牌的树立,工厂现在还接到了国外的订单。马志勇早年间因为家庭贫困外出打工,学了皮料和木材加工的手艺,凭借着精湛的手艺,生活渐渐宽裕起来。可是,自己的生活变好了,曾经一起生活的乡亲们却还迟迟未能脱贫,这让马志勇心里十分不是滋味。想到这里,马志勇回到了村里,手把手地教乡亲们如何加工木桶,就这样,这个酒桶加工厂一步一步建立了起来,村民们通过卖酒桶赚到了钱,尝到了甜头,也就塌心的在家门口上起了班。

  村里的贫困户马金山如今就在酒桶加工厂从事后期抛光工作,每个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这笔收入甚至比一些在城里务工的人还要多,马志勇说,这是工厂对马金山的特殊照顾。

  月收入4000还是贫困户?我们决定到老马家里了解一下情况。

马金山家门口。记者 郝朋起 摄

  走过曲折的乡间小路,有一处砖墙上爬满了丝瓜藤,丝瓜藤掩映着一扇有些腐朽的木门,这就是贫困户老马的家。

  推开木门,走进老马的家,好像来到了上个世纪的老房子,门窗都还是木框的,白墙灰砖已经斑驳破旧,房子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这个家庭的贫困和拮据。

记者与马金山女儿交谈。记者 郝朋起 摄

马金山的家。记者 郝朋起 摄

  老马的女儿刚刚从外面回来,见有客人来了,赶紧拿出马扎招呼我们坐下,不见外地拉起了家常。老马的女儿说,自己有个儿子,孩子自出生就患有先天疾病,自己带着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一起生活,二老上了年纪,身体都不大好,孩子需要治病也需要人照顾,一时间,家里的生活陷入了困顿。村里看到了自己的情况,就将自己家纳入了贫困户,有了贫困补助和各种政策的支持,这让她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前家里因为缺少劳动力而撂荒的土地,自己每次路过都会感到很难受,但是家里又实在没人再有精力去耕种,这曾经是她的一块心病。如今,村里土地流转,她将地给其他村民承包,土地不会白白浪费了,家里每年也有了一份稳定收入。现在老父亲在酒桶加工厂里找了份还算轻松的工作,自己也在外面做些小买卖,老母亲在家里照顾生病的孩子,她坚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马家庄村通过将村民的土地流转,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展葡萄产业。

  马正剑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地种植了葡萄,成为了马家庄村的葡萄种植大户。今年,在政府科技创新补助资金和扶贫办一百万元扶贫入股的支持下,马正剑正在从传统种植向大棚种植和精品农业转变。

马家庄村的葡萄种植大棚。记者 郝朋起 摄

  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排列在田垄间,绿白相间,这是马家庄村希望的田野。夏去秋来,葡萄成熟了,大串大串地从叶子缝里垂下来,晶莹透亮,像一颗颗紫色的珍珠,又圆又大,水灵灵的煞是可爱。马家庄村人热情好客,在田间地头,马正剑随手摘下一串熟透的葡萄给我们品尝。轻轻扒开葡萄皮,晶莹剔透的果肉呈现在眼前。果肉半透明的看上去像水晶,像玛瑙,散发着香甜的气息,光闻着就让人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放入口中,细嚼一下,香甜可口的汁水一下子渗遍全身,久久不会消失,让人回味无穷。马正剑说,在北方种植大棚葡萄主要是利用大棚可以提高环境温度的功能,进行促早熟栽培,比露天种植的葡萄提前成熟上市,一般可以提前一个月,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避免夏季极端天气对葡萄的损害,一举多得。

成熟的葡萄香甜诱人。记者 郝朋起 摄

马正剑给记者介绍葡萄种植情况。记者 郝朋起 摄

  由于葡萄一年只有一季,要想让大棚的经济价值最大化,马正剑还进行了套作。在葡萄棚内间种精品小西瓜、西红柿、甜瓜等多种作物,这样一来,在不同月份都能有收成、有收入,也避免了土地的浪费。

在大棚中劳作的女工。记者 郝朋起 摄

  在大棚里身穿统一工作服的女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们穿着粉色的工作服穿梭于葡萄藤蔓间,像极了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马正剑介绍说,村里有不少留守妇女,她们往往因为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务工,而村里多数的工作对她们来说不光体力上难以支撑,也非常耗时,她们还要留出时间去照顾家人。马正剑看在眼里,也将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随着葡萄大棚进入了正轨,考虑到日常维护打理的工作并不繁重,便招聘了村里的妇女来大棚工作,工作时间很宽松,大家不仅有了额外的收入,也有时间照顾家庭。

  除了大棚葡萄,马家庄还种植了400余亩的露天葡萄。农产品种植受市场波动影响巨大,近两年来,河北地区葡萄种植面积和供应量越来越大,葡萄价格呈现下滑趋势,而且葡萄容易滞销、腐坏,这让马家庄的葡萄产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考验。

马家庄村第一书记夏凤阳。记者 郝朋起 摄

  “周边地区近两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葡萄,马家庄村的葡萄已经从五块钱一斤降到了两块钱一斤,仍然很愁销。村委反复讨论决定,只有提升葡萄的附加值,围绕葡萄发展深加工,建设葡萄酒厂、葡萄饮料厂,才能真正突破脱贫的瓶颈。”马家庄村第一书记夏凤阳说起脱贫的思路来,信心满满。

村民生活越来越便利。记者 郝朋起 摄

  马家庄村脱贫有三架马车,拓展销路、深加工、精品农业。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马家庄村把葡萄产品销往了北京的家乐福超市,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村民们辛苦种出的葡萄有了销售保障;预计投入七百万元,建设综合深加工生产基地;以大棚种植为核心,不断丰富生产品种,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通过农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出更多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新建的葡萄酒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宏伟壮观,预计今年十月酒厂将正式投入使用,葡萄酒的商品化生产,也为村民马志勇的酒桶加工厂增加了销路,马家庄村自己走出了一条健康可持续的脱贫路。马家庄村通过建冷库、拓宽道路,美化村内环境等,助力葡萄产业融合发展。九年砥砺前行的产业发展之路,考验着马家庄村勤劳质朴的庄稼人,每一个农民创业者都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收获着希望。预计2018年底,马家庄村将彻底实现脱贫摘帽。

关键词:脱贫攻坚,葡萄产业,马家庄村责任编辑:陈雨松